专题';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专题
查色一家的幸福生活
2011-05-16 11:30 作者:文图/本刊记者 李 媛

走进堆龙德庆县羊达村查色家,一栋三层的藏式小楼的院子里摆放着太阳能热水器和各种农用机器。

今年52岁的女主人查色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们是2007年住进这座安居新房的。踏进屋门,一个摆满了书籍的书架十分显眼,那是她的丈夫和孩子们经常看书的地方。

改革春风吹暖藏家

上世纪60年代,查色家只有7亩地,父母、哥哥、姐姐和她一家5口人以此为生。“那时种地靠牛、羊、驴和人力,没有机械工具助力,非常辛苦。” 查色回忆说。由于没钱,查色只读了两年书就不得不退学,回家帮父母放牛、务农。

 
如今,查色(右)和大女儿在照看二女儿家的孩子

为了补贴家用,查色16岁又开始随父亲一起修路,每天5元工钱,整日以糌粑裹腹。“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很少吃糌粑了,家里的牛也不是用来耕地的,而是用来挤奶的。”查色笑着说。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84年,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确定了西藏农牧区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促进西藏经济快速发展。

此时的查色已经是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的母亲。家庭人口的增加没有给她带来更多生活压力,反而获得了更多的土地。目前,查色家的土地已有17亩。

土地经营权的改变极大地调动了村民们的劳动积极性,村里先后修了三条路和一条水渠,请来县乡农业科技人员,传授农田防虫治病技术及科学种田的好处。

查色说:“从那时起村里的很多人都像变了个人似的,以前游手好闲的人也开始和大家一起劳动了。一筐筐牛羊粪背到地里,虽然每天种田还是很辛苦,但大家心里特别开心,因为收获的东西都是自己的,想卖就卖,想留就留,而且收购的价格也比以前高了很多。”

以前,查色家的田里种植的是单一的青稞,随着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深入,这个勤劳、精明的主妇及时调整了产品布局,增加了土豆、油菜这些销路看好的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像羊达村所有村民一样,查色家也经历着家庭收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变化。1998年底,查色家的人均收入已增加到4000元。“现在,我们村不但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而且成为堆龙德庆县有名的蔬菜基地和准‘小康’村。”查色自豪地说。



1   2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