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冬接触仓央嘉措诗歌,完全出于偶然。一次酒后狂言“我要学藏文”,被北京出版社社长吴雨初放在心上,第二天一早他就发来学习材料督促龙冬学习。
而仓央嘉措的诗歌只是他的翻译练习。当译到第五首的时候,龙冬发现仓央嘉措这几首诗都不是情诗或情歌。到了第十二首,还没有出现情诗,他开始质疑自己对仓央嘉措情诗的定位。
于是,龙冬开始阅读仓央嘉措时代和他前后的西藏历史,并且同他的诗歌进行对照,终于得出一个结论:仓央嘉措的诗歌并非什么情诗或情歌。
翻译的偏差导致情诗的定位
这样的结论,当时就连他自己也不容易接受。因为龙冬也曾被仓央嘉措的情歌打动,甚至在自己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中引用那些情歌,而且还是自己最为看重的作品。他内心希望仓央嘉措的情歌还是隐藏有浪漫情怀,也能保留住他那些作品的主旨。
“可是,真实又不允许我如此掩饰下去。也许,在真实之中,我们还可以领略到更为复杂的饱满的感情。”龙冬说。于是,龙冬继续翻译,而且将其视为一项十分庄重的工作。
市面上,仓央嘉措诗歌的译文大多来自上世纪30年代于道泉、刘家驹、王沂暖、庄晶等人。他们都把仓央嘉措的“古鲁”,翻译为“情歌”。其实原文并非“情”,而是崇高到“脖颈”的极大尊敬,所以龙冬译成“圣歌”。有的人主张译为“道歌”,但龙冬不认同,他觉得仓央嘉措并非宗教道义的讲解。
显然,很多细节需要学术上的讨论和商榷。比如,诗中“强巴”,宗教意为“仁慈”“怜悯”“慈氏(弥勒)”,也用于男女人名,以往都将它译作“情人”“恋人”。在一些民歌中,比方“琼支强巴”——青梅竹马,幼年情侣,结发夫妻。它可以译为“情人”“恋人”的,并且还特指“女方”。龙冬却没有按照“情人”“恋人”处理。他说:“前文没有‘琼支’,就不能是‘情人’‘恋人’。”
“仓央嘉措的作品,包含现实、历史、文献、愤怒、沉痛、讽刺、隐喻、批判、孤独、压抑、冤屈、厌世、反抗、沉郁、缅怀、坚韧、信仰、感悟、意念、叛逆、理想、矛盾、宿命、率真、早熟、敏锐、豪放、焦虑、敏感、慈悲、预言。他本人也是无所不包,唯独不是一个情圣。”龙冬说,“仓央嘉措的写作,并非凡俗眼里的男女恋情,最起码不要习惯把个男女关系放在首位来认识人、判断人,这是浅俗的层面。仓央嘉措的内心,是战士,弱小中见出一个敢于自我牺牲的英雄。这些可不是我演绎,他的作品一定会告诉每位读者更多。”
不是史实,而是艺术创作
冯小刚的贺岁片《非诚勿扰2》捧红了一首《见与不见》的诗。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还有那首《那一世》,也被认为是仓央嘉措的作品。除此之外,各种媒体上也出现了很多被署名为仓央嘉措的情诗。
其实,《那一世》改编自朱哲琴《信徒》的歌词。《见与不见》的原名是《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班扎古鲁白玛,音译,意为莲花生大师),作者是名叫扎西拉姆·多多的广州女孩儿。误解的还有《新周刊》,事后该刊在微博上进行了更正,称《见与不见》属于扎西拉姆·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