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王从来随中国中铁集团工程队来到前海。张望这片刚刚从大海中隆起的新鲜土地,腼腆的他信心满满,“(这里)将来又会变成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
十年间,王从来与千千万万来深圳的建设者一起,填起了后海,见证了蛇口半岛的羽翼渐丰,以及深圳无数奇迹般腾飞的过往。对于粤港合作重点区域之一的前海,王从来更是无限憧憬。在《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中,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作为粤港合作的重点区域之一,被列入“十二五”规划。该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前海将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
在王从来身后数百米,前海管理局工作人员正在陪同来访港商视察,显然,这里已是特区中的新特区。
前海的新起点
自2007年《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修编草案赋予前海城市中心职能后,前海便身价倍增,并以不断变化且越来越高的规格定位,向人们昭示着它背后的意义。
2010年12月20日下午,在香港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前海深港合作说明会上签订协议
于香港而言,“前海”一词提及的频率在港府施政报告中已远超落马洲“河套”地区;于深圳而言,前海这一特区中的特区,地位堪比当年炸响改革开放“第一炮”的蛇口。前海将在未来30年里,打破体制,借鉴国际经验、惯例,建立国际化的经济运行体制,在深港合作乃至整个珠三角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前海合作区是‘一国两制’下中国内地与香港两个独立的经济体之间的一个合作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验区,是法制特区的探索。前海如果能做到这些,对下一轮整个国家体制改革、转型升级非常有意义。”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说。
追溯前海十年三步走的“前世今生”,不论从范围界定到功能定位均在不断变化,直到深港确定开通新机场专线后,其定位才在新视野下被重新考虑。
除了拥有更多、大片土地外,前海开发因地位的升级,被相继写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等同于上升至“国家级”地位。
2010年8月,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国务院又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把前海定义为服务于整个珠三角的中心,建设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
“特区扩容后,已发展了30年的特区越来越‘特区不特’,深圳需要前海这样的地方来继续‘特区’尝试,进行体制创新和改革。同时,深圳未来的产业发展转型,即如何转向高端服务业,也需要前海去尝试。”前海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