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专题
新一轮粤港合作:以世界眼光思考未来 ——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
2011-03-31 11:17 作者:文/黄颖川

粤港优势互补

《今日中国》:香港有较好的市场经济基础,是不是表明香港从事自主创新具备较多优势?

丁力:其实不然。进入21世纪以后,香港曾经规划过自主创新的战略,并且有过一些宝贵的尝试,但很快就放弃了。实践证明,香港进行自主创新是存在困难的。首先香港企业注重现实利益,喜欢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的领域,很少愿意选择发展技术含量高、回报周期长的产品或产业;其次,由于昂贵的房价与较高的工资,许多企业将香港总部办公场地压缩到最小,职员人数降到最低,甚至有的企业只有一人。所以指望香港制造业总部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自主创新,可能性不太大。

《今日中国》:作为“前店后厂”的另一方,广东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面临的障碍是什么?

丁力:首先是制度障碍。由于产权制度落后,企业自主创新欲望普遍不强。由于法律体系低效,企业创新必须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在制度创新上,广东应当很好地学习香港的经验;其次,外源型经济带给广东的是制造业基地,但更确切地说,是与香港总部经济相对的工厂经济、车间经济。作为工厂、车间,本身是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自主创新的决策来自香港总部。

在创新主题下的粤港合作,一定要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并通过制度安排弥补双方的不足,最终实现双赢。具体来说,广东在合作创新中的优势表现在:数量可观的创新资源(包括数量众多的国内一流研究机构与大学)、行之有效的政府管理(包括较高水平的宏观经济调控与决策能力),以及近年来通过实践积累的各类工业园区自主创新的丰富经验,而与广东互补,创新所需的强大融资能力、高效的市场中介服务以及发达的交通信息服务网站等,正是香港的强项。

合作实现粤港共赢

《今日中国》:超越“前店后厂”模式,新一轮粤港合作将呈现怎样的局面?

丁力:创新粤港合作,需要超越和发展原有的“前店后厂”模式。与传统的粤港合作不同,新一轮粤港合作的目标应当是:通过粤港合作创新,实现香港的经济转型与工业振兴,进一步提高香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粤港合作创新,实现香港企业在广东集聚与扎根,积极设立研发机构,推动广东外源型经济再上新台阶;通过粤港合作创新,努力提高广东第三产业服务,特别是科技中介服务与市场开拓的能力,进一步整合广东的创新资源;通过粤港合作创新,尽快形成广东的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广东的发展后劲。

《今日中国》:广东提出的“最大程度地加强粤港之间的交流合作”如何实现?

丁力:我认为,要实现粤港两地的经济与社会转型,提升两地的国际竞争力,除了现有的政治制度与关税制度不变,应尽快实现粤港地区在其他主要制度上最大程度的统一。具体地说,这些制度涉及自主创新需要的产权制度、法律体系与金融市场等,广东应当抓住自主创新这一主题,以全球眼光谋求建立粤港转型综合试验区,通过两地制度上最大程度的统一,为两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腾飞注入更大活力。

《今日中国》:改革开放30年,粤港合作为两地经济带来了飞速发展。如今,新一轮的粤港合作将有什么新的变化?

丁力:广东与香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工业北移,形成与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独特合作模式。这一模式对两地经济发展有过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走到今天,已经难以维系。现在粤港两地都面临新的跨越式发展,如何利用两地资源实现相同的目标是关键。

在“前店后厂”基础上共同培育区域创新能力,既是广东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也是促进粤港两地共同繁荣与合作的需要,更是在经历30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的需要。广东应当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世界眼光重新思考广东未来的发展。

(黄颖川 南方日报记者)



   上一页   1   2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