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贡献
今日中国:在《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下,香港的金融等优势行业将如何与广东嫁接,促使广东产业结构的提升?
唐英年:《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的意义在于为粤港两地未来发展作出了明确的定位,强调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并且为各个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路线图,是从目前到2020年双方共同遵守实行的一份行动纲领。
我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香港的贡献应该在于协助珠三角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提高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并以现代服务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另外,珠三角企业要做大做强,还需要一个走出去的过程,不论是通过产品出口还是并购海外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香港将是珠三角企业走出去的一个窗口、一个过渡的平台。
唐英年听取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介绍
在金融方面,粤港合作的理念是在配合国家整体政策和有效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先行先试,为内地的金融发展和开放累积经验。
在“框架协议”中明确列出粤港金融合作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强化香港金融业的定位,建设以香港金融体系为龙头、珠三角城市金融资源和服务为支撑的金融合作区域。目前,CEPA《补充协议六》中有关设立合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和银行业设立异地支行两项先行先试措施已经先后得到落实。截至2011年2月,已有4家香港银行在广东设立12家异地支行。近期,两地会重点加强推动粤港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广东企业赴港融资、两地机构互设以及金融基建设施等方面的合作,并争取内地早日推出港股组合交易所买卖基金(ETF)。
除此之外,通过粤港全方位的合作,香港也可以在城市规划管理和制度建设方面,为珠三角地区提供经验。
在“十二五”规划中,粤港合作肩负着国家发展的历史使命,是推动区域合作的重要环节。其中,特别提到要将在广东对港澳服务业先行先试的开放措施逐步拓展到其他地区,就是再一次肯定了广东作为服务业开放试点的作用,把成功经验拓展到内地其他地方。这对香港服务业的发展是一副强心剂。
破解合作难题
今日中国:粤港合作需要破解什么难题?
唐英年:随着两地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要处理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如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而是触及到市场进入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粤港在环保方面共同制定更高的减排标准和目标,进一步简化人、车辆、货物过境通关安排以及香港长者到内地退休养老等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合作。这里面除了政策性问题以外,还牵涉到两个法律制度、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如何做好衔接的问题,既要确保“一国两制”和符合基本法,又要最大程度地利民便商。这就需要双方充分解放思想,以解决问题为共同努力的目标。实施过程当中难免有各种挑战和难题,应该多考虑对方的角度,并且从实际出发,不妨先易后难,从试点入手,吸取实践经验后,再进一步优化改善,然后逐渐拓宽实施范围。
今日中国:您曾经说香港人有着自强不息共同努力的精神,而广东人则具备务实包容、敢为人先的精神。您认为这两种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在粤港合作中如何使其发挥到极致?
唐英年:我认为这两种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迎难而上、灵活进取。粤港合作初期虽然困难重重,但通过提高效率、释放生产力,合作方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当双方合作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制约,这时双方就亟须寻找新的突破点。
例如,香港属于比较成熟的经济体系,服务业占整个经济的比例超过90%。香港要实现新一轮飞跃性的增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广东的任务是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结构方面要有适当的调整。况且,我们的竞争对手都在你追我赶。可以说,粤港双方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都有迫切的危机感。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穷则变、变则通。我们要寻求新的突破,就必须求新、求变。迎难而上是精神,灵活进取是手段。这是粤港合作双方共有的特质,再加上两地的互补性很强,只要拧成一股合力,结合各自的优势,可发挥的力量不可低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