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河湾,再现昔日荣光
“苏州河,在童年的梦中/从家的门前淌过/乌篷船的灯火/伴着满天的繁星/轻轻地将黄昏摇落/我在外婆的怀中/聆听宁夏的蝉鸣/听江南微醉的晚风/吹皱层层的清波/远处渔人间柔柔的轻喝/带我进入水乡的画里/酣然入梦/梦里,仍是童年的苏州河。”
面貌一新的苏州河
国际上的著名城市往往都有一两条著名的河流贯穿。巴黎有塞纳河,伦敦有泰晤士河,蒙特利尔有圣劳伦斯河,纽约有哈德逊河。上海,也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母亲河——苏州河,它像一条玉带,穿越上海市中心,一路蜿蜒奔流,无私地为上海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血液。而她在流经闸北的乌镇路至浙江北路时,优雅地划出了一道长达千米的亮丽孤线,在北岸4.7公里长的岸线边造就了苏河湾。而就是这片4.7公里长的黄金河岸,在20世纪初成为上海民族工业的摇篮和海派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翻看史册可以发现,“苏河湾”三个字,在20世纪上叶的大上海是怎样的一种人文承载!现今的浙江北路上有一幢中西合璧风格的楼房,那是早先中国政府设在租界的第一个西式衙门——“会审公廨”;宝山路上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文化印刷出版业的巨擘和上海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基地,至1932年,累计出书达8000余种,为全国之冠,并建有当时堪称亚洲第一的东方图书馆;天潼路上的徐园“又一村”是中国电影首次营业性放映的场所;山西北路建有俄罗斯风格的山西大戏院、中西合璧的石库门精品梁氏民宅等建筑;吉庆里12号是“清末海派四杰”之一的艺术大师吴昌硕的故居。当时,宝山路及周边马路汇集20多家报纸杂志社和10多家电影制作发行公司,使宝山路成为上海早期的著名文化街,风靡一时。
即将建成的苏河湾一号街坊效果图。
当2002年上海成功申办世界博览会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理念,让深藏历史底蕴的苏河湾找到了灵感。闸北人蓦然发现,苏河湾的旧址遗迹,老建筑,百年仓库,百年码头,其实就是上海文化大都市的“文化内芯”,在保护和恢复河滨旧貌的同时进行创新开发,必将让这里脱胎换骨,重现青春。
就在世博会落幕后的45天,备受各界关注的苏河湾地区城市设计深化方案横空出世。新出炉的方案为苏河湾地区梳理了一个清晰有序的城市构架:将实施地标引擎、低碳环保及历史人文三大战略,孕育三颗“希望种子”、打造两条“生态横轴”、引入一道“时光纵轴”。除了目前已启动的苏河湾1号和大悦城项目作为引擎项目外,苏河湾地区将孕育悦广场、商务公园、苏河门户公园三颗“希望种子”,带动整个苏河湾地区开发。而两条“生态横轴”营造了滨水、生态园林双重景观,并贯通整个区域,一条是4.7公里长的苏州河生态走廊并建起一连串沿河休闲观光平台,修筑游船码头;另一条是曲阜路林荫大道,像一条“绿色项链”沿线串起浙北绿地、悦广场、晋元商务公园等多个公园广场。穿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光纵轴”将充分挖掘苏河湾珍贵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信息,把老上海开埠码头文化、近代金融仓库文化、民族抗战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融为一个和谐整体,激活周边地块界面与商务价值。再造后,整个苏河湾将既有悠悠碧水,又有青青绿树,滨水景观和生态园林景观兼备,形成一个引领高端、人文兴旺的苏河湾。
闸北区区长周平告诉笔者:“苏河湾的设计,一定要踩着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的节拍,既要保持与上海传统地标的区分度,实现‘是苏河湾,不是外滩’这一概念,更要实现与传统地标同样的美誉度,成为上海的新地标,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充满兴趣,都会过来走一走。”
可以预见,未来的苏河湾开发,必将会在绚烂的“时光纵轴”中,串联起它过去、现在和未来,让见证光荣的四行仓库、商贾云集的上海总商会、百年沧桑的石库门建筑、巍然矗立的高楼大厦和谐共生,续写上世纪初苏州河北岸沪上“清明上河图”的辉煌。
市北高新园区,升起一朵智慧的“云”
生活在上海的居民对中环线肯定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它是上海四条环状的快速路内环、中环、外环、郊环)之一。如果说这条封闭的快速主路是申城的一条项链,那么位处中环线闸北段的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就是这条项链的一颗钻石挂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