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社会
中国城市的拥堵才刚刚开始——访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
2011-03-17 14:13 作者:本刊记者 龚 寒

今日中国:北京的拥堵愈演愈烈,甚至被外媒评为“世界上最拥堵的城市”。你认为北京拥堵的根源是什么?

杨新苗: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往往会出现一系列城市病:先是住房问题,这我们已经经历了;然后就是交通问题;再之后就是环境问题。以北京为代表的内地城市,就是在经历这个过程。

交通问题只是个表征,就好比感冒后流鼻涕,流鼻涕不是根源。如果城市设计、发展没有遵循很好的思路,而是走一步看一步,最后的状况一定好不了。北京从二环、三环建到现在的七环,交通一直是一个被动的角色,被动地适应城市其他方面的发展。

今日中国:世界上其他大城市也都经历了这一阶段?

杨新苗:是的。纽约、伦敦早在七八十年前就已经为交通拥堵所困扰。事实上,美国的交通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根治。发展中国家更不容乐观,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的一些城市交通状况,甚至比我们还糟糕。

今日中国:北京的拥堵是否有自己的特征?

杨新苗:纽约虽然拥堵,但那是平衡下的“堵”。纽约公交发达,进出曼哈顿地区的绝大部分人选择搭乘地铁、公交出行,交通运行整体很有效率。这是经过上百年发展才达成的一种平衡。而我们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堵——不断增加车辆,不断扩大城市,不断地堵。我们的问题更严重一些,因为才刚刚开始。

今日中国:你如何评价北京的治堵新政?相比以往历次治堵,此次有无思路上的转变?

杨新苗:这一方案的最大特点,在于发展机动车近20年来,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对机动车每年发展的数量进行限制,这是一个质变。

其实限车已经讨论多年,到了今天最终落实,也可以说是不得不限。自2008北京奥运会以来,北京城市快速路网络,高峰时段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譬如,四环路高峰时段单车道可通行的车辆数,奥运前约为每小时2000多辆标准小汽车,2009年、2010年还是如此。

今日中国:你怎么看限车令所引发的争议?

杨新苗:关于限制车辆增长速度,大家的看法不一致是正常的。从交通管理的角度,当然希望车越少越好。已经买车的人希望车辆越少越好,还没有买车的人当然希望买车。我认为应该看得远一点,站在40年以后、到2050年来看今天做的这个决定,我们会讲,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

中国虽然还不是汽车强国,但已经是汽车大国,汽车生产能力是世界第一,生产数量也超过了美国。限车从大的方向、从长远来讲还是必要的。

此次限车力度并不严厉。每年24万增加的配额与北京奥运前每年增加的机动车数量相当。

香港和澳门的车辆数量和人口比大概是1/10,这个比例是较为合理的。北京的车人比已达到1/5,如果达到1/2,甚至像美国那样4/5,后果会非常严重。所以我认为,限车方案弄比不弄强,弄得不好比没有强。

2008年,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就表示,要限制每年机动车增加的数量。但是奥运以后,大家都沉醉于交通管理取得的成功,觉得没有必要限,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那时限车会比现在限要好得多。现在房价很高,很多年轻人买不起房子,现在连车都买不了了,心里会难过。

 
北京“治堵”新政五大关键词

今日中国:此次治堵方案能否有效缓解北京交通压力?

杨新苗:很难。北京的拥堵是个长期问题,限车只是个过渡。它将需求的一方稍微摁住了,把问题往后拖,从而腾出时间用在改善公共交通上。

今日中国:限车令可能会对汽车工业造成什么影响?

杨新苗:对北京的汽车销售行业肯定会有影响,但对全国是个好事。一个行业需要可持续发展,目前增长那么快不见得好。况且,如果交通系统崩溃,对各方都不利。

今日中国:在通过限车争取到的时间里,公交应该如何改善?

杨新苗:核心问题是要给公交专用的路权,创新公交车体系,让市民愿意去坐公交。举个例子,韩国首尔人口2000多万,公交处于弱势,搭乘人数不断流失,一度非常拥堵。2004年他们进行了改革,建成地下有地铁、地面有公交专用网络的系统,大大缓解了拥堵。

目前北京已有600公里地铁,缺的就是地面公交专用系统。但地面公交系统推行起来难度很大,例如,若将双向4条车道里的两条作为公交专用,如果设计不当、公交客流量小,会引发小汽车使用者的不满。如何平衡,取决于科学的设计和政治家的决心。

今日中国:北京的单中心、摊大饼式的城市规划被诟病已久,如果这种城市规划不改变,交通有没有可能改善?

杨新苗:其实平原城市选择单中心多圈层的城市结构,本身问题并不大,但在像北京这样的20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人们在市中心与住处潮汐式地流动,需要长达2个小时以上的出行时间。

我们在想,北京能不能放弃一些东西,将一些完整的产业转移出去。例如将第二机场放在河北廊坊,围绕机场再建一个两三百万人口的航空新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研发基地和大学。新城只有与市中心拉开一定的距离,完整的就业、居住和产业才可能建在一起,否则鼓励“就近就业”,就会是一句空谈。

今日中国:交通拥堵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的趋势是否很明显?

杨新苗:是一种爆炸式地出现。两到三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里,我们会发觉所有的城市都堵上了。事实上,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青岛等城市都在堵车。现在中国的汽车生产能力已近2000万辆,这个数量足以使全国绝大多数大中城市都堵上。

相比之下,我们更关心特大城市之外的600多个城市。因为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加强管理,让这些城市避免拥堵,还是有希望的。

今日中国:内地城市在交通管理上有无普遍存在的问题?

杨新苗:首先是城市交通没人管。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明确了由地方的交通委交通局来管理,但绝大部分城市都没有专门的机构明确、完整地负责交通。

其次是机构能力相对滞后。这不只是中国的问题,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个人消费能力迅速提升,但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普遍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归根结底,交通机构在城市里处于弱势,像是一种点缀。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有个说法,交通部门像个公共厕所,需要的时候用一下,不需要的时候不管它。我觉得差不多。如今北京已经非常重视,但很多城市依然觉得“这不就是个修路的部门嘛”,对交通的关注远少于对产业部门的关注。

今日中国:北京的治堵方案尽管有争议,但会不会被各地迅速借鉴?

杨新苗:北京的示范性很强,它的城市建设尤其是政府建筑就一再被模仿。交通政策被模仿也很正常。对于北京等城市的经验,各地当然可以学,但要结合各自特点,琢磨选用。

上海市场非常发达,接受汽车牌照通过竞拍获得的方式。但在北京,摇号更好。其他市场经济发达城市,例如广州,则不如拍卖,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也能有效抑制车牌增加。

今日中国:有学者认为,北京交通“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你怎么看?

杨新苗:永远没有最困难的时候,永远还有新的问题出现,美国的大城市到现在还堵着呢。

十几年前,中国交通专业的教授还有许多不会开车。现在交通教授们基本都会开车了,他们对城市机动化的进程有了更深刻直观的认识。但是城市规划决策者、管理者,还有公众,对于小汽车能给城市和生活带来什么,还是相当陌生。这种认识有个过程,遗憾的是,期间我们常常会做一些眼前对、以后错的事。

全球治堵经验

纽约

拥有840万人口的纽约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拥有北美地区最庞大的公交系统。设立了HOV(高使用率车辆)专用车道,只允许车内乘坐人数为3人或3人以上的车子行驶,鼓励拼车,违规车辆将被处以100美元以上的罚款。为限制私家车出行,政府征收征收燃油税、过桥过路费和高额停车费等。曼哈顿中城停车场,每小时收费近9美元;在一些闹市区,高达小时20美元,并对违章停车者处以高额罚款。

伦敦

自2003年起推行“进城费”,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7:00到下午6:30进入市中心8平方英里范围的驾车者,必须缴付5英镑,如今涨为8英镑,未缴纳者将被罚款80英镑。据统计,这一政策实施后,收费区的车辆减少了21%,而收费时段乘坐公交的人数则上升了6%,同时带来每年1.5亿英镑的财政收入,用于改善公共交通设施。

巴黎

获取驾照的考试极为严格,从而保障了司机整体水平。交通管理人性化,轻微违章不影响交通者不罚,交通高峰期尽量不罚,以保证行驶畅通。但重罚严重超速和违章停车者,后者正是路面堵塞的罪魁祸首。鼓励人们在短途内多使用自行车。

新加坡

最早征收“道路拥堵费”的国家。1975年起在市中心6平方公里的控制区域,对进入车辆每天征收3新元(相当于人民币15元)的“道路拥堵费”,公交车除外。1998年实行公路电子收费系统ERP,根据不同时间段调整缴费金额。早高峰每车需要缴纳3元新币;车流量较少的时段,每车次只需0.5元新币。不鼓励私人拥有轿车,个人购买新车时,须先投标购买一张有效期为10年的拥车证。政府根据公路的载荷、城市可接受的污染指标,报废车辆数等指标,计算出每月可增加的最大汽车数量,据此严格限制“拥车证”发放数量,数量少时价格也随之上涨。

东京

世界上交通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人多车多且道路狭窄,但很少发生堵死的现象。政府不曾限车,而着力于建设道路和加强管理。如同蜘蛛网一般密集的公共交通网络不但线路多,而且换乘方便和极为准时。99%的线路换乘均可于三四分钟内完成。普通轿车违章一次罚款1.5万日元(相当于1200元人民币)。东京人口、功能分布比较平均。在各交通站点附近,政府有规划地建设居住区,和医院、学校等高标准配套服务,引导居民从城市中心转移出来,减轻交通压力。

香港

政府不鼓励使用私家车,市民买车容易用车难,总体上,用车成本是内地的5-10倍,其中油费约是内地的3倍,停车费约是内地的10倍。89%的香港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由7条地铁、专营大巴、公共小巴、社区巴士、有轨电车、轻轨及有轨电车组成的交通网络,为出行提供多种选择。港铁网络的13个换乘站中,9个可以实现同月台换乘,换乘时间大概只需15秒钟。在繁华地带设立大量“空中行人系统”,装有电梯和雨棚的空中走廊连接政府部门、写字楼和众多商业中心,最大限度地减少路面的红绿灯数量,保证行车速度及行人安全。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