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月可能是中国人政治生活中最丰富多彩的一个月了,全国“两会”(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百姓勾勒出一幅年度规划的蓝图,各种热点和焦点问题在会议上被热烈讨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得以隆重出台。今年的“两会“又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审查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就是决定未来五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今年的“两会”报道,我们想跳出“两会”会场,给读者一些寻常、朴实,却更能把握中国基层声音的东西,就给大家晒晒中国普通家庭的打算和梦想吧。
最近,《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播放备受瞩目,也让一个争论了几十年的话题再度被提起,即究竟谁能代表中国的形象。南桥在博客中重提美国作家赛珍珠“平民百姓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精神的延续”的观点。本期,我们向您展示了6个中国普通家庭的年度计划和梦想。
在这些家庭中,自然也有“光鲜”的精英中产阶层,经历过西方文化的浸淫,事业成功,衣食无忧,过着有点“拽”的生活。但“拽”的并非什么小情小调,而是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对于他人的一份关怀。这些家庭中也有怀着无数普通家庭的梦想的,最大的计划是买车、买房。而那些处于更底层的家庭,他们有着让人轻轻叹息的梦想,希望公公婆婆能有独立的房间,不再睡在客厅里;希望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努力圆梦,努力生活。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认为,与人们常提及的“美国梦”一样,其实也存在着“中国梦”,中国的发展植根于十余亿中国人民的“富裕梦”和“强国梦”。他将中国人的梦想大致归结为六类:农民的新生活梦、安居乐业梦、社会保障梦、公共服务梦、精神生活梦。
其实,每个中国人的人生规划和梦想,都是与这个国家的梦想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一五”计划(1953-1957)急切建立工业化基础,到“六五”计划(1981-1985)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经历巨大的转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再到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再次面临转型,几乎每个五年计划都承载着这个国家的发展梦想。而未来五年中国的梦想,在中国人民大学张可云教授看来,是实现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到富民的转型。
每个中国百姓正是在一个宏大的中国梦之下,做着自己的小梦想。相比之前国人将国家梦作为个人梦想的年代、没有自己梦想的年代,当代中国人的梦想或许少了些浪漫色彩,多了些物质主义的味道,但是这些生动鲜活、可以实现的“小梦想”让人觉得更加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