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种设想下,随着大量游人的进入和景点建筑的建造,必然加重景区的生态承载量,将会进一步恶化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不利于西溪湿地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恢复。后一种提案也有人提出质疑:西溪湿地虽然具有较好的湿地风光,但并非原生态湿地,它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不能忽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单纯保护不加以利用,同样无益于西溪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西溪湿地公园仅大小鱼塘就有2773个
于是,湿地公园的构想浮出水面,即保护和利用的“双赢“模式,并且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将西溪湿地建设成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生态湿地、科普湿地于一身的湿地公园。而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湿地公园的首要任务,因此要减少人为影响,据悉,现在西溪湿地公园每天的游客量被控制在1万人左右。
“西溪模式”甫一推出,即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由此,“西溪模式”开始在中国遍地开花,如今,中国已拥有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00处、地方湿地公园120多处。
而除却各地政府的积极推进,眼下,很多企业也开始加入修建湿地公园的队伍中。
“现在,园林化的城市公园人们看的已经很多了,湿地公园却能带人们走进自然,欣赏一些原生态的,自然的野趣的东西,因此很受欢迎。”在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严承高看来,如果能沿着健康、有序、规范化的管理发展,湿地公园的模式是极其有潜力的。“现在,单纯的保护已经没有出路了,若能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还是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的。”
“经济发展和湿地保护依旧是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湿地公园这种模式固然很好,但它更多的是起到一个环境教育的作用,让大家了解湿地,增强对湿地的保护意识,如果希望通过湿地公园发挥生态调节功能解决中国湿地的问题,那对它的期望就太大了。”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说道,“中国现有自然湿地3620万公顷,人工湿地3840万公顷,但湿地公园的湿地面积仅为41.5万公顷。”
据陈克林介绍,承担巨大湿地保护任务的主要还是550处湿地自然保护区,但同时,这些保护区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对每一个湿地保护区所在地的政府来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湿地保护依旧是一道难解的方程式。”陈克林说道:“在政策上,中国还没有建立起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这使湿地保护工作很难进行。”
辽宁省湿地保护中心主任王忠海也认为,湿地是当地群众的,也是全国人民的。牺牲当地群众的发展权来搞保护,理应给予生态补偿,否则就很不公平。
“而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湿地保护区的建立,往往是在地图上划一个圈,就让保护部门去管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当地乡镇政府和农民的,湿地保护部门根本无权管理。农民开垦水稻田,基层政府搞项目开发,保护部门去管就很尴尬。”王忠海说。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严承高也坦言,目前,中国湿地保护区真正拥有土地权属的还是很少的一部分,这致使有些湿地保护工作极为被动。此外,由于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部适合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许多破坏湿地的行为,也没法阻止和处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