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弄官山区的自然生态逐渐复苏,石山上开始葱茏,鸟类、蛇类和各种肉食动物的数量也开始增加。到2009年,白头叶猴的数量增长到了660多只。
“14年不再砍伐森林,种植甘蔗,老百姓年年有剩余,有的村子,几乎80%的人都盖了新房子,最穷的村子,也有30%到40%的人盖起了新房子。”潘文石说。当地还陆续兴建了小学、医院、公路等基础设施,还成立了一个生物多样性博物馆,一个生态环保教育中心和一个研究基地。
“比起十几年前,现在基地的条件好太多了。”潘文石说,他特别提到用来观察猴子的一套价值二百多万元的设备,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因为使用视频会议系统观察白头叶猴,在野外观察历史上属于首次尝试。
能观察到野生的白头叶猴是奇特而难得的经历。这种羞涩内向的素食灵长动物,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石山上或安静的谷地里觅食、玩耍。每天到固定的观测点观察猴群活动,是基地工作人员必做的功课。在他们跟随研究多年的一群叶猴居住的石山附近,有一座35米高的野外观测台,正对着两个夜宿点中较大的一个洞口,这里架设有观测摄像机和核心输送设备,观测台由三个立柱支撑,还特别设计成松树的样子,基地的工作人员称其为“三棵树”。野外拍摄到的画面可清晰地显示在基地的屏幕上,同时可录像,以便后期编辑、分析。“我们所研究的这群叶猴,队伍属于特别壮大的,一共31只,四世同堂。”科研助手张岚说,“我们就像狗仔队一样,跟着这群‘明星’后面跑。”
环绕着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是喀斯特石灰岩峰丛林立的生态公园。多年来保护白头叶猴和生态环境的观念已经当地百姓对这些叶猴爱护有加,很多人为能守卫这些广西独有的动物感到骄傲。每每提到那位北京大学的老教授,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感激。
可潘文石却说:“一个研究熊猫和猴子的人,能有什么力量呢?我只是将这种可持续、文明的思路不断地宣传。我在这14年的研究中用10%的力量,去影响政府,关怀百姓,就得到了他们积极热情的支持和帮助,我的回报太多了。”
如今,潘文石开始更多地开始关注社会生物学,这门新兴学科,通过研究生物起源、发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多个相关学科,寻找生物界与社会的规律。“今(2010)年我们就有了一个动物社会上的首次发现,即叶猴族群中存在‘隔代照顾’,就是爷爷奶奶照顾孙女,这是在人类社会才有的现象。通过研究隔代照顾,对讨论人和人性的问题,会有更多的帮助。”潘文石说。他特地邀请了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几位老教授,希望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尝试一种在社会生物学领域中新的探索。
明智的伦理选择是穿越生存瓶颈的唯一途径
2004年,潘文石的心被另一种濒危动物所牵动——中华白海豚。
被称为“海上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曾经分布在从北部湾一直到长江口的一大片海域中,经过30年的快速经济发展,海洋污染加剧,它们的生存范围缩小到广西钦州东部的三娘湾,数量减少到100多只。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上所列出的濒危动物中,中华白海豚所显示的状态为“数据缺乏”。
中华白海豚
作为面向东盟的窗口之一, 广西建立了北部湾经济区,大力发展工业。2004年,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三娘湾,也被划为了工业开发区,造船厂、化工厂等高污染项目名列其中。
“我们都很清楚,未来的工业废物一旦流入附近海域,三娘湾就会变成垃圾桶,这势必会断送掉中华白海豚的未来。海豚如果没有了,整个潮间带生物多样性就会被破坏,千万种生命就会消失。”潘文石说。
难道要为了一群海豚,人们就要放弃发展?潘文石认为:“这并非是一个是与否的选择题,我们的目标,是要取得双赢。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都要取得胜利。”
潘文石启动了对中华白海豚的长期动态研究计划,2004年底,广西北部湾建立了北京大学钦州湾中华白海豚研究基地成立。潘文石提出,现代的环境保护已经进入到了成熟阶段,要“环境保护,伦理先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