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家、北京798艺术区双年展总策划朱其说,这里的作品大多借助前卫、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用“80后”、“90后”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人的健康、工业社会的负面效应”等内容。
来自至少1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文化创意产业类机构入驻的798艺术区,曾是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厂区所在地。这一厂区是上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的重点工业项目,部分建筑采用现浇混凝土拱形结构,为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在亚洲亦属罕见。自2002年开始,大量艺术家工作室和当代艺术机构开始进驻这里,“798”很快成为艺术家群体聚集的洼地。他们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闲置厂房,使“798”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时尚店铺、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集区,并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蹿升为国内最大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区。
798艺术区所形成的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区和LOFT生活方式,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在这里,原有的工业厂房被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带来了对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全新诠释。这些闲置厂房经改造后,本身成为新的建筑艺术品,在历史文脉与发展范式之间、实用与审美之间与厂区的旧有建筑展保持了完美的对话。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使798艺术区演化为一个极具活力的中国当代文化与生活的崭新模式,不仅对专业人士及普通公众产生了强大吸引力,还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方面产生了前瞻性影响。
“创作这些艺术品的有初出茅庐的艺术系学生,也有世界知名的工艺美术大师。”最早租用798厂房用于艺术创作的中央美术学院隋建国教授说,北京798艺术区的厂房空间高阔,散漫的反射光线体现出一种浓郁的艺术气息,这正是艺术家寻找已久的创作空间。
798艺术区画廊多,如东京的北京东京艺术工程、新加坡的季节画廊等,而尤伦斯夫妇(Guy and Myriam Ullens)2007年11月建立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无疑是相当庞大的。中心总面积888余平方米,由法国建筑师Jean-Michel Wilmotte与上海马达斯班建筑事务所创建人马清远合作设计改造。
尤伦斯夫妇为比利时人,曾经在欧美经营以糖为主的家族事业,但这些事业并未在中国取得成功。勤跑中国的那段日子,尤伦斯却与许多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建立起深厚的关系。1987年原收藏西方艺术的他们在专家建议与协助下开始专注于中国古典与当代绘画,首批买入的是艾轩和王广义的作品,此后便不断继续收藏中国前卫艺术作品。2002年,尤伦斯退出家族事业后两年,以其姓氏为名成立了基金会,办公室设于巴黎,前期由知名法籍中国策展人暨学者费大为担任主任,以夫妇俩人累积20年左右的约2000件中外收藏品为基础,有计划地支持中国艺术。在中国艺术品市场节节攀升的今天,他们手中的岳敏君、王广义和张晓刚的藏画堪称是绝顶聪明的投资。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厅的入口处是一个艺术品商店,使中心洋溢着生活、艺术和时尚相交替的独特氛围。
随着798艺术区的日益商业化,有些艺术家从这里搬到了宋庄、北皋等地从事更纯粹的艺术创作,使得这里如今更像一个时尚休闲艺术区。普通人也可以在这里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购买并不贵的艺术品或有艺术感的商品。大众化并非精英文化的缺失,艺术生活化之后,其创意更要有国际眼光和对世界的想像力,因为顾客来自世界各地或吸取过各国的文化精华。
“751”:以工业元素为背景的时尚秀场
毗邻798艺术区的751北京时尚设计广场(D·PARK),坐落在正东电子动力集团的老厂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正东电子动力集团,在2003年煤气作为能源被“更新换代”之后,占地达22万平方米的厂区面临闲置。于是,北京市政府、市工业促进局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合力在此打造了751艺术园区。老厂房摇身蜕变为艺术、时装设计、演艺等众多设计、创意机构的驻地。
北京时尚设计广场
2007年开园后,中国国际时装周每年3月和11月在此做秋冬和春夏的时装展示。其中有一场时装秀,以68米高的大型煤气罐、一座座高炉和重重叠叠的煤气管道为背景,柔媚的模特及艳丽的时装穿行其中,她们与工业文明的张力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秘书长张延表示:“把工厂改造成T台,比新盖一座时装发布大厅花费能减少90%,效果还特别好。”
与“798”相比,“751”更像一个安静的大工作室。正东电子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宣传处阮立海处长说:“‘798’主要做现当代艺术,我们因为厂房和条件的优势,将‘751’定位为时尚设计,希望能打造一条时尚设计的产业链。最初进驻这里的以服装设计类的工作室为主,后来陆续进驻了一些建筑设计、家具设计、影视动漫制作和数字媒体方面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