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我的心在高原,我的心不在这里!” ——于右任的“梅庭”小记
2011-01-19 10:58 作者:文/图 闫晓虹

坐捷运(地铁)出北投再换车往新北投,之后沿流水潺潺的北投溪缓缓径直向上,在距北投温泉博物馆不远之处,台湾前“监察院长”、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避暑寓所“梅庭”既已遥遥在望了。它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深棕色日式木结构建筑,在独立寒秋深藏不露间,已悄然与周围的溪光山色人声融为一体。

相较于所谓的“监察院长”头衔,我觉得,用以下这些字眼给于右任的头顶加冕似乎更为贴切:他是叱咤风云的革命元勋,凛然无畏的新闻先驱;他是诗界泰斗,也是教育大家,更是恢弘的书法翘楚——中国“三百年来一草圣”。

1949年11月29日,重庆解放前一天,时任“监察院长”的于右任被携往台湾的飞机。当飞机呼啸上天的一刹那,大陆便在于右任难以割舍的目光里,定格成一个美丽凄婉、遥不可及的背景,永远也不得亲近了。

于右任到台湾时已有70高龄,心灰意冷的他曾几次向蒋介石请辞“监察院长”一职,但最终都未能遂愿。于右任在台担任“只拍苍蝇,不打老虎”的“监察院长”长达15年之久,直至逝世。当蒋介石在台大权独揽专横独断时,“监察院”也不过是形同虚设。

1957年春,离乡多年、垂垂老矣的于右任偶看到民国元年时旧照,顿时,往事悠悠重现,不禁心潮跌宕起伏。感慨系之时,于右任欣然作诗:“不信青春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低回海上成功宴,万里江山酒一杯。”而后,此诗遂成千古绝唱,于右任曾经的意气风发与远大襟怀跃然纸上。只可惜,虎落平阳的于右任即使再壮怀激烈,此情也只“可待成追忆”了。

1964年,于右任在台北离世,临终前他写下了一首字字滴血的《望故乡》。

2003年3月18日的大陆“两会”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一首哀歌(《望故乡》——作者注):“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

由此,消失已久的思乡殷切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再一度跃入人们的视线。不仅如此,近年来,作为草圣的于右任的书法墨宝更到了洛阳纸贵的地步,其真迹在大陆的书画拍卖专场上一路走高,以至于其仿冒作品开始层出不穷。

于右任仙逝之后,曾经高朋满座的“梅庭”有一度是被冷落的,已闲置多年。后来,台北市政府不惜耗资新台币近两千万元将之整修一新,2010年1月始免费向民众开放。开放当天,于右任三子于中令从美国洛杉矶专程赶来,与台北市长郝龙斌一道在“梅庭”的院中种植梅花留念。

大隐于市

于右任来台后一直居住在台北市的青田街寓所,那里的院落不大,仅栽有几棵老树,还有几盆海棠。而“梅庭”则是他在台湾北投温泉一带的长年避暑之地,说是避暑,其实也是为躲避那些不得已而为之的俗务拖累,潜居于此。那时,身为“监察院长”的于右任常要弹劾一些不法公务人员,而后他便会遭遇那些为之讲情的盈门说客,为了躲避那些关说,他也会逃至这里。有时,为了躲避别人为他的殷勤祝寿,于右任也会前来此间。总之,一遇有难以化解的纷繁之事,于右任便会投入到“梅庭”温情的怀抱,这里,成了他的闹中取静之地,是他当仁不让的世外桃源,宜情宜兴,自得其乐。

于右任之所以将这座“结庐在人境、全无车马喧”的屋舍命名为“梅庭”,窃以为是与其酷爱梅兰的高洁秉性有关,立书借以言志。因“梅庭”是于右任在台唯一的留存建建筑物,所以便显得弥足珍贵。

当我某日乘兴前往浏览参观时,已揭开新盖头的“梅庭”刚展露新颜不久,她凝滞庄重,高贵富丽,而且还带有点重见天日后的惊喜莫名与小心翼翼。



1   2   3   4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