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图片新闻
徽墨:一切危机肇始于原料
2011-01-12 11:28 作者:文 本刊记者 张洪 图 本刊记者 李钺

传说一千多年前,亡国的君主李煜被押往开封时,随身只带了两样东西——徽墨和歙砚。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墨业,尽在徽州”的说法。清代的四大制墨名家,皆出自徽州,全盛时期,它们占据了全国90%的墨市场。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书写工具,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

新墨不及老墨

老胡开文墨厂的工艺师马贵明一年要去乡下三次,目的只有一个——做墨。从设计、刻板到烧制全部由他一人亲躬。

“这是功夫活,用灯芯草慢慢烧,一天一斤。”

2010年10月,50岁的他完了最新一批墨块,每天10小时的工作量,收成80锭墨,让他深感吃力。

“了解制墨的工艺,你会觉得一块好墨卖到二三百元并不算贵。一块墨能画多少画啊,最起码一千幅。”马贵明说。他计算了下,自己一年的用墨量只有一块,净重100克。

 
描金填彩车间。

跟着先生多年,马贵明的太太也成了半个行家。在经营文房四宝为主的徽园盘下一幢二层楼,这对夫妻现成的活计就是销售徽墨。拿着丈夫的新墨,马太太告诉记者,“刚烧好的烟,火气大,退火后做出的墨才好,退火,一般需要半年多。”

半年多的退火时间让现代人难有耐心,很多作坊是烟烧好立刻开做。“这样做出的墨,火气大,易开裂。”她说。

按照行家的说法,墨大致分为“松烟”和“油烟”两类,前者黑而无光,宜写草书(有拉笔飞白的效果),后者黑而有光,宜写隶书。

制墨的原料都由自然界提取。46公斤干松枝才能烧制1公斤松烟,而烧制1公斤油烟则需要16公斤桐油。随着物价的飙升,制墨成本越来越成为让老胡开文墨厂头疼的难题。

“去年8元钱一斤的桐子,今年涨到16元,翻了一番。”说这话时,老胡开文墨厂的办公室副主任周健皱起了眉头。

即使如此,老胡开文墨厂的产品依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1915年荣获巴拿马世博会金奖的地球墨就由这家老厂制作,95年之后,作为纪念礼品,徽墨步入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周美洪厂长现场为大家演示制墨过程。

虽然很多人对这一传统工艺兴趣盎然,但是,最大的问题是,配料中的一些成分越来越难收集,墨块的质量也不得不与时俱退。

做墨的基本原料不外乎烟、胶加上一定的中药配方。办公室副主任周健告诉记者,好墨和普通墨的最大区别就是原料。比如金箔、麝香、冰片,好墨会添加得多一些。虽然老胡开文还是古法制墨,但是日益改变的环境,使得配料已经无法沿袭旧制。

“古代是冰片、麝香、金箔、梅片等八宝。上贡给皇帝的贡墨,配料要达到37种。现在的麝香则由人工饲养。”厂长周美洪说,“麝香的作用是打通渗透。墨要渗透性强,离不开麝香。农村很多写在柱子上的字,纸脱落了,墨还在。所谓‘一点如漆,万载存真’。”

“原来的墨是100%的油烟,现在给你20%。过去用的是透明度好的皮胶,现在用的是骨胶。过去是麝香,现在是香料。为了增加亮度,过去还要加金箔,现在则取消了。”说起配料的删减,工艺师马贵明一脸无奈。



1   2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