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工作室,四处陈列着最新作品,看砚的人也经常会上门。中型砚台,一般要雕五天到一周才能完工。雕好后,交由家人细细打磨。打磨是慢工,要沉下心来,一点一点把一方石头做圆做润。拿到特别好的石头,从设计到打磨,巴永成会亲自动手。
相对于宣纸、徽墨面临的窘境,歙砚显然要从容得多。中国歙砚协会理事、崇石砚馆馆主曹富君说,在当地,有很多职业学校专门培养制砚人才,在技术人员供给方面很给力,唯一的问题就是资源的短缺。
迫在眉睫的问题是,经过一千多年的开采,歙砚的原材料即将枯竭,造成了近几年歙砚价格的飙升和收藏家的疯狂抢购,以至于目前市场最贵的歙砚要卖到几十万元人民币。
作为歙县的招牌特产,小小县城,随处可见制砚的小作坊。政府专门建起了一个占地2公顷的仿古旅游城——徽园,广设文房四宝专卖店。而县城周边,还有一条以批发为主的歙砚街,作坊林立,各式歙砚小到不足一掌,大至直径逾尺,随便走进一家,店主都会热情介绍。当地人还习惯把石头的一角敲碎,用水浇一下,砚石见水呈青色,纹路细腻漂亮,好的砚石甚至能“呵气成雨”。推荐之余,店主手中还有一份现成的活计——打磨新砚。这条街是批发商和中产以下文房四宝爱好者经常光顾的地方。
相对于零打碎敲的小作坊,目前歙砚制作正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2007年底,中国首家徽雕艺术学校——歙县徽雕艺术学校在安徽省行知中学成立,徽派艺术的传承正在由作坊模式向学校正规化培养转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主动参与到歙县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前不久,双方签署了为时五年的合作协议,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研究机构与中国县级政府展开的唯一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