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歙砚:从文具到藏品
2011-01-12 11:17 作者:文 本刊记者 张洪 图 本刊记者 李钺

细得像纳米一样

在“笔墨纸砚”的排名中,砚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因为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

婺源老坑的砚石,经过长时间水的浸润,研出的墨像油一样粘稠,发墨无任何残渣,在宣纸上体现的效果细腻丰富,用巴永成的说法是,“画起烟云来有上好的体会。墨会细到像‘纳米’一样。”

根据石头上的自然纹理,巴永成为它们配上不同的图案,水一样的纹理雕成江河题材,形若彩霞的,背景则雕一片天空,像一片沙漠的,理所当然要配一支驼队。

 
刻好的砚台需长时间打磨。

“古人的砚台是为了使用,会正规挖一个池,以研墨为主。我的砚台结合了实用性和艺术性,能用也能赏。”巴永成如此诠释他的作品。

像巴永成这样的工作室,六七万人的歙县有200多家,有的甚至一人成店。作为中国歙砚协会副会长,安徽工艺美术大师,巴永成对当地的制砚业稔熟于心。虽然作坊遍布,但是,他说,上乘的不过十几家乃至几家。

在中国四大名砚中,歙砚仅次于端砚,但是,歙砚的价格仅为端砚的一半。与10年前相比,歙砚的价格已经翻了四五倍,多则十倍,且每年以30%的幅度在增值。

摸上去像孩儿面一样光滑的歙砚,敲打起来是叮叮的金石之声。另一大名砚——端砚的声音则哑哑的。端砚质地呈深红色,性温润。巴永成认为“坚润”的歙砚研出的墨最好,理由是“歙砚呈黑色,墨和石头颜色不相冲”。 因为硬度不及歙砚,老的端砚用久了,会磨出一个坑,“而歙砚一般不会下凹。因为石材本身坚硬。墨研下来,自身伤得很少。”

每一方歙砚,都会配制严丝合缝的盖子。最好的盖子用砚石做成,像宜兴壶一样盖上去纹丝不动,这样,有益墨的保存。“不过砚石做盖,成本太高。古人做盖一般选用红木。红木是硬木,水分也不易蒸发。”巴永成说。

巴永成所制砚台的买家层次不一,他的作品也会批发给黄山屯溪老街和外地的一些批发商,一年下来,可以卖掉一千多方。

砚台变成了雕塑

虽然歙砚有很好的市场,但使用者越来越少。对于众多游客来说,歙砚更是可以把玩的精致石头,古代文人追求的发墨效果如今很少有人问津。

过去,有日本人慕名专门找到安徽歙砚厂订货,他们像中国的古人一样,不讲究繁复的雕刻,只要求简单实用。现在,中国人生活条件好了,对砚台的消费相对增多,而国人的口味普遍喜欢精雕细刻。

“古人的砚台都是拿来用的,雕一点花浅尝辄止,雕多了墨上去还不好洗。现代人买了砚台拿回家不用,没有雕工,买方不买账。”巴永成说。为了适应市场,他把砚台雕成了艺术品,但还是保留了一份书生气,每一方砚台,都会挖一个比较深的池,以备研墨。

 
年轻的刻砚工,刻砚工的黄金时期一般在50岁以前。

“古人赶考,砚和墨随身携带,尺寸都是小小的,薄薄的,不超过手掌那么大。随身带一个大石头,背久了,多沉啊!”巴永成感慨,“所以古代没有特别好的大砚,一块大石头肯定要裁小。再说,砚石太大,洗起来也费劲。”

然而,作为摆设,现代人普遍喜欢大砚。巴永成的结论让人喜忧参半,“他们已经把砚文化变成了雕塑文化。”

为了适应市场,巴永成的作品也多半体态庞大。“一些暴发户、新贵有了钱,专买大个儿的砚台。小的欣赏不来,就像现代人戴金佩银的感觉一样。其实好的石头很小,做工精致,很贵重。”巴永成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