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歙砚被誉为可以携带的“徽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2005年被国家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昔日的文具,如今以收藏为主,它的使用功能毫不意外地退化成了摆设和玩物。
疯狂的石头
40岁的巴永成从小住在安徽歙砚厂隔壁,常去厂里玩耍,由此种下了制砚的因缘。19岁开始,在师傅的引领下,巴永成开始学习雕砚,下到车间里锻炼基本功。
“我们小时候,歙砚厂的作品以实用的正方形为主,适当点缀一点小图案。每一方砚台都是拿来用的。”巴永成说。然而,今天的砚台已经不再拘于研墨,敲击键盘代替了用笔,砚为何物,成了孩子们敲敲脑壳才能答出的问题。
巴永成经营着自家的歙砚小店和制砚作坊。
歙砚以歙县而驰名,但是,巴永成雕刻砚台的石材却要到婺源的石矿堆里去找(历史上,婺源隶属徽州),这个相距150公里外的江西小城是歙砚最大的石材供应地。
歙砚石岩层形成于8亿年前,这些经历了亿万寒暑的石头,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敲击时有清越的金属声,是上好的砚石。巴永成说,早些年,还可以放一点小炮,挖一些石头回来,现在已经差不多都采完了,只留下一个偌大的废料堆,人们像探宝一样寻来寻去,但是真正能拿去做砚台的石头已经寥寥无几。这些石头坐落在深坑里,洞内狭小,曲折潮湿,古时,人们用猪油灯照明,开采起来非常危险,石塌人亡的悲剧经常发生。即使如此,还是有人不断在河床中翻找以前丢弃的废料进行加工。
歙砚石有“老坑”和“新坑”之分,老胡开文墨厂的周健这样形容两坑石头的不同:“老坑的石头发黑,透青,新坑的石头就是一个死黑。”
“其实,整座山并不都能当作砚石,只是山上取那么一根脉,好像人的经络。只有那么一块地方可用,周围的石头则多有杂质。”巴永成说,砚石在水底下经过长年滋润,要从河床底下开挖。现在的“新坑”有的坐落在山上,石材因此大不如老坑。而这些新坑的石料也将面临枯竭之境,最多只能开采十年左右。
最早的时候,砚石由农民开着东风卡车运过来,现在则是,开着四五十万的好车来买石头。珍稀的砚石卖一块少一块。旧日,村民用砚石砌墙角垒房子,如今,拆了房子抽出石头变卖。“都说‘疯狂的石头’,绝对不错。”老胡开文墨厂的周健感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