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到来的时候,世界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中国又对世界做了哪些回应?中国如何与世界共同和谐发展?就此联合国经济署高级官员赖尚龙先生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赖尚龙先生祖籍福建永清县,是客家人。早年在台湾成功大学攻读建筑专业,后转求美国卡耐基米兰大学攻读经济学(公共与都市事务管理学院)博士,导师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和用线性代数解决经济问题的大师的威廉·库柏。
赖尚龙
今日中国:自1976年,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被中国政府推荐进入联合国工作的三十几年中,您对世界交往方面的认识有何变化?
赖尚龙:在联合国工作期间,我先是负责区域规划,后来转向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走出家乡时,祖父告诉我,中华民族是最优秀的。来到了世界的舞台上,我的观点变了,我发现,任何一个国家任何民族都有很优秀的人。
上世纪80年代末,以苏联解体为标志,国际社会两大阵营的冷战对立真正结束,取而代之的是贸易战争。贸易大战既不是以往带有硝烟的战争,也不是虚拟的网络推演,但却是真正的“世界大战”。贸易战争,既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也是文明对话的开始。
中国儒家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我们不要去证明谁比谁更伟大。中国和世界都在发展中,“龟兔赛跑”还没有到达终点,我们现在觉得外国的咖啡好喝,西方还有人觉得中国菜更有味道,我们觉得圣诞节热闹,外国人也把中国的春节当做了西方的圣诞,这是文化观念的彼此尊重和了解的开始。
今日中国: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把今日中国描述成《格列佛游记》中的格列佛。他的一个没有恶意的咳嗽,惊吓了小人国里的人们。您怎样看待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后与世界的关系?
赖尚龙:这个比喻很不错。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他进入世界后,“小人国”发现世界改变了样子。过去说华尔街的蝴蝶抖动一下翅膀,世界股票就会在波峰浪谷之间跌宕;今天,中国打个喷嚏,人们就感觉到台风来了。但又不能不让中国“打喷嚏”。互相了解后,误解、惊慌、对立的情绪就会减少。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又是一个负有重要责任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显然应该与某些中小国家的做法有所不同,考虑的更应该是宽阔长远一些的问题。
虽然今天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出现了摩擦,但没关系,中国在赚钱的同时,也在逐步了解世界和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几千年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的基础。和谐世界的建设,一定是人心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