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记忆
马叙伦:先救“南陈”,后救“北李”
2011-01-11 11:12 作者:文/何瑫

作为一名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书法家,马叙伦留给人们的记忆,却多半在学术之外。人们对他的其他身份更为熟悉,例如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长、使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最初提议者。

年少求学于书塾时,马叙伦便立志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国,想去日本学习陆军,但因学正(总务主任)阻挠而未能成行。不满17岁时,他只身前往上海,担任几家报社的编辑、主笔,借此宣传革命。20岁结婚时,他写了一副对联,挂在新房门口。上联是“卿桴独立鼓”,下联是“我揭自由旗”。壮志豪情,放言无忌。1911 年,经章太炎介绍,他加入了同盟会。此后他在政界与学界间多番游走,但革命救国之心却从未改变。

他曾先后担任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长,身居高位。1926年,段祺瑞血腥镇压爱国学生和群众,他辞去教育部职务并大骂段祺瑞,因此遭到通缉。

他先救“南陈”,后救“北李”的故事,乃是民国史上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1920年1月的一个傍晚,当时在北大任教的马叙伦得到军阀政府打算当夜逮捕陈独秀的消息。他机智地打电话给住在陈独秀附近的沈士远教授,未提及陈独秀的名字,只称:“告前文科学长速离叔雅所。”陈独秀得此报告,遂连夜躲避。翌日晨,在李大钊伴同下,陈独秀化装乘骡车离开北京,躲过了一次反动政府的迫害。

1924年秋天的一天,北洋政府教育部得到一份密件称“共产党首领李寿常在各校活动,兹请教育部马上查办”。马叙伦时任教育部长,看到密件后,马上意识到“寿常”正是李大钊的字“守常”的谐音,便甘冒风险把此件压下不办,并立即通知李大钊迅速转移脱险。

自此以后,他便成了共产党人的亲密朋友。“四一二”政变以后,他利用自己在政界的影响营救了不少共产党员。西安事变前后,为了阻止对红军的围剿,他受共产党的委托两次入川,劝说四川军阀刘湘采取反对内战、团结抗日的立场,减少了川军对红军和张学良部队的威胁。

1937年后,他数次拒绝日伪政府的爵位和高薪,蛰居上海,专心著述。炮火声中,他蓄起长胡,易名为邹华荪(邹为马叙伦母姓,华荪即中华民族的子孙),坚持从事文献疏证工作。他曾写诗描述自己的心境:“年竹箧纵萧疏,所至还携一担书。报国不堪骑大马,伤心烽火注虫鱼。”

抗战胜利时,他年逾花甲,疾病缠身,但依然抱病在《周报》、《文汇报》等刊物撰写上百篇战斗檄文,抨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政策。1945年12月30日,他与王绍鳌、许广平、周建人、赵朴初等文教和工商界的进步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并担任主席。

次年6月23日,震惊中外的“下关惨案”在南京发生。当天上午,马叙伦为首的十位代表乘火车自上海出发赴南京,准备向蒋介石请愿。甫至南京下关车站,代表们便被数百名自称“难民”的暴徒团团包围,遭到反复的辱骂和殴打。马叙伦、阎宝航、雷洁琼、陈震中及新闻记者数人被打伤。当天深夜,周恩来前往医院慰问受伤代表。身负重伤的马叙伦拉着前来看望的周恩来的衣服激动地说:“中国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你们身上了。”

1949年6月,马叙伦以“民进”代表身份参加新政协筹备会议,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后他还担任第六小组组长,主持拟定新中国国旗、国徽和国歌方案。使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最初正是他的提议。

新中国成立后,马叙伦担任国家第一任教育部长和第一任高教部长,并继续主持民进的工作。在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和新中国政府中,他均担任过教育部长或副部长,这样的“三朝元老”经历不仅在现当代中国再无第二人,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也实属罕见。

担任教育部长时,马叙伦已年近古稀。因终日忙于工作,他最终积劳成疾。1957年,他患了脑软化症,神经系统功能逐渐衰退,从此失去生活自理能力。1958年6月5日,他在病床上勉力写下毕生的体会:“我们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 才有良好的结果,否则根本上就错了。”而这句话,也成了他最后的遗训。此后,他奇迹般地以接近植物人的状态生存了12年,1970 年5月4日,他在多年卧床后因并发肺炎逝世,享年86岁。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