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经济学家》2010.11.13-19
中国国有企业收购海外资产已经占2010年世界跨国贸易总额的十分之一。与此同时,国际上反对的声浪也越来越高,其实中国资本不仅使投资对象受益,同时也造福世界。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自然资源,取得技术知识和打入国际市场,许多国家担心他们的企业一旦被中国企业收购,就会变成“中央帝国”的俘虏,同时也担心政治因素会渗透企业决策,从而使得一些国家将中国企业视为战略对手而非盟友。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曾经一度欢迎中国国企并购,但现在却开始设置障碍。
其实,中国距离能构成这种威胁还很远。大多数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还刚刚立足,即使在收购交易最活跃的自然资源方面,中国企业也远远没有达到控制或者垄断的程度。
即使中国有企业出于政治理由而非盈利目的来运营,在市场竞争当中,他们依然必须遵守供求规律。中国资本的侵入可以通过加强竞争法律规范来应对,更何况并非所有的中国公司都是国家指导,一些公司几乎是完全独立的,主要出于利润目的经营。中国为世界著名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资金,但他们还是得入乡随俗,比如采取经营管理本土化,在投资国家上市融资等渠道,才有可能在海外获得成功。中国国企并购带来的不只是狭义的经济利益。随着其全球性投资的深入,中国的利益同世界结合得会更紧密,更会增强其国际合作的热情。总而言之,将中国拒之门外,无益于对资本主义体制本身的悲观绝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