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各地
韶关:一个丹霞洒满旅途的地方
2010-12-15 15:23 作者:刘还枝 李淑瑶

南华禅寺:佛韵无边去尘埃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前来韶关的游客,除了要去攀登丹霞山,便是满怀虔诚之心,到韶关境内的各大禅寺请香拜佛,祈福求安。

韶关的宗教历史久远,当地佛教、道教信徒较多,境内的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宏扬“南禅宗法”的发祥地南华禅寺,以及位于韶关闹市区的大鉴禅寺,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慈雪峰下的云门山大觉禅寺,位于丹霞长老峰景区的别传寺,均建造千余年,且香火连绵旺盛。这其中,座落在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曹溪之畔的南华禅寺,是民间参观佛教圣地约定俗成的“签到处”。

 
南华禅寺——大雄宝殿、钟楼、鼓楼

南华禅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 ,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该寺经历代修建,现有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寺内珍藏着大批珍贵历史文物,如有六祖慧能真身、南汉大宝七年(公元964年)所铸千斤铜钟、元朝千人锅、清代千佛铁塔,以及历代皇帝所赐诏书(圣旨)、金绣千佛袈裟、金书《大藏经典》等。寺后的卓锡泉(俗称九龙泉),甘甜清冽,泉侧数株高达40米的水松,为世界稀珍树木。

南华禅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一千多年来,南华禅寺与六祖名字连在一起而著称于世。六祖惠能是东方三大圣人之一、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但却不识一字。据传,六祖慧能在此传授禅法37年,得法弟子43人,传播全国各地,后来形成河北临济、湖南泻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等五宗,即所谓一花五叶。法眼宗远传泰国、朝鲜;曹洞、临济盛行于日本;云门、及临济更远播欧美,故南华禅寺又有“祖庭”之称。一千多年以来,这里僧道纷至,香火兴旺。寺内古树参天,松竹苍劲,藤萝缠绕,青翠欲滴,朝圣进香者络绎不绝。人们在这里看竹波烟雨,听松涧涛声,闻晨钟暮鼓,悟人生哲理。如此无边的佛韵,怎能洗不去凡夫俗子们的一身红尘!

民族风情:那份原生态的淳朴

《广东通志》记载:“南粤文化,粤北最古老。”自古以来,韶关因梅岭古道、丹霞地貌而物华天宝、因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此聚汇而人杰地灵。

 
民族歌舞

同时,韶关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时至今日,这里居住的汉、瑶、畲、壮、回、土家等民族依然保持着各自的乡俗,它们各具特色,自然淳朴,那份原生态的风情,是点缀在“岭南名郡”头上的一颗闪亮明珠。

地处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50多公里外的必背瑶寨依山而建,这里有别致的树皮房、竹房,依山临涧的吊角楼别具一格。必背是旅居美国、泰国、法国、缅甸、老挝等国的瑶族发祥地。居住在这里的6千多瑶胞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属过山瑶。瑶族人民特别喜爱唱歌跳舞,不论是在山岭、密林还是在耕山、砍木或鱼猎,到处都可以听到瑶族男女老少清脆悦耳的歌声。尤其是在节日或举行宗教仪式时,瑶胞穿戴自己刺绣的彩色图案服饰,欢歌载舞,用甘甜的瑶山茶、清香味美的竹壳饭和自制的瑶家水酒待客。

 
乳源瑶寨风情

在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有一座建于清道光五年的满堂客家大围,如今虽170多年过去,这座高大的墙体竟无一处有下沉开裂现象,堪称民间建筑之一绝。大围占地1.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据说从道光五年起至咸丰九年,用了28年时间才全部完工,素称“广东第一大围”、“岭南民居之最”,是民居建筑中“方围”系列的杰出代表。

在韶关汉族聚居的许多乡村,人们依照二十四节令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农忙时早出晚归,请亲朋帮工成为传统。经商贸易则讲究择吉开张、注重招牌,有赶墟日(定期集市)、赊销等习俗。在居住方面,农村多以姓族聚居,讲究风水择地而居。在饮食方面,注重节日饮食,讲究吃“团年饭”、“团圆饭”。在婚俗方面,仍有哭嫁、送嫁、迎亲、拜堂、闹洞房等古俗遗风。这些自然淳朴的乡俗风情,是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却让前来体验的游客们感到温暖而亲切,回味无穷。



   上一页   1   2   3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