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各地
同仁堂:“中医药旗舰”海外扬帆
2010-12-15 15:23 作者:孙 莉

由于国际上对中医药引进不同程度的限制,同仁堂因地制宜,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突破发展中的瓶颈:东南亚市场政策较为宽松,可以以药品正式注册的形式进入;欧美市场限制较多,则以食品补充剂的形式进入;澳大利亚允许以补充药物形式对中成药进行注册,同仁堂从这道门缝进入,在澳大利亚已注册48个品种。

日水清心丸是同仁堂因地制宜最成功的范例之一。日水清心丸脱胎于牛黄清心丸。牛黄清心丸药效虽好,但日本厚生省并没有为它发放进口许可证。为进入日本市场,同仁堂对牛黄清心丸的成分、方单进行了重新组合,与有着30年合作历史的日水制药株式会社联手,以“日水清心丸”为名在日本注册,再由同仁堂生产。现在,日水清心丸每年的销售量都稳步增长,居同仁堂各出口品种之首。

 
澳洲西人学校学生参观当地同仁堂药店

2004年,同仁堂的海外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投资1.8亿港币在香港建立了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利用香港独特的优势,研究各目标国的市场准入标准,进行新产品、新剂型的科研、生产加工和贸易,为整合海外产供销资源搭建了平台。2007年,北京同仁堂国药公司通过香港GMP认证,2008年正式投产,当年实现盈利。

未来几年,同仁堂已将海外发展重点锁定在欧洲和美洲,进一步拓展主流社会的中医药市场,在波兰和德国的同仁堂分店也在积极筹备中。

找准“出海”切入点

文化传播已成为同仁堂海外发展有力的助推器,也成为同仁堂找准海外发展的切入点。

“同仁堂是在经营一种文化,而不只是单纯经营产品。我们要从中国文化入手,夯实销售终端网络的基础,把同仁堂作为民族文化的金字招牌和民族文化的精髓向世人展示。”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丁永铃说。

让不相信中医的外国人看中医、吃中药,必须从文化宣传做起,同仁堂依靠文化传播让外国人接受中医中药,再以产品质量和精湛的医术让外国人信服中医中药,这一步虽然艰难,却奠定了同仁堂海外拓展的基石。

他们海外的文化营销有声有色:在当地媒体安排中医药知识栏目,连载以中医药为背景的文艺作品;在香港国药公司建立同仁堂文化博物馆;在澳大利亚开展“宣传同仁堂从洋人娃娃抓起”的活动;在新加坡和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联合办学;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当地人学中医、识中药,实现了中医药和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机结合,也使海外同仁堂更具“名店”、“名药”、“名医”的独特魅力。

向新的高点发起冲锋

随着海外市场的开拓发展,同仁堂人深知,仅靠古老的宫廷秘方、“皇封御赐”、吃老本、保品牌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国际化的需要,必须紧贴目标市场,打造新型的产业链。

通过与海内外相关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同仁堂加强对原有方剂的改造,生产适应当地标准和生活习惯的产品,保证了销往海外产品的质量与疗效。药品出口由最初的几个产品,到以安宫牛黄丸、同仁牛黄清心丸为代表的130多个产品群,实现了产品出口质的飞跃。

最初,同仁堂药品出口产品的包装与国内相同。而今,同仁堂的出口产品依据当地法规情况与消费者的习惯进行了改进,重新设计了包装和专用商标,配以英文说明书,更具有本土特色和国际趋势。

在产品剂型上打破了传统中药大药丸、苦药汤等“粗大黑”形象,中药品种被浓缩丸、软胶囊、冲剂、片剂等先进剂型所代替,使产品更适口、方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