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雷”、“囧”、“槑”,已经不“给力”了。
“靐”,音冰。雷的三次方,堪称雷的最高境界。网友们将其从故纸堆里翻出,献给了今年“两会”的雷人提案:例如将“三八妇女节”改为“三八女人节”;设立“学士后”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等。
“你觉得哪个字最能形容2010年?”许多网友投票给了“涨”和“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跑得太快,催生了“蒜你狠”和“姜你军”。江西宜黄官员的一句“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振聋发聩,其背后暴露出的地方政府逻辑,令人深思。
当然,这些都是民间语言,显得难登大雅之堂,但接地气,透着率直和莽撞。民间语言也不是没有欢乐,甚至欢乐更多。“看着你过得不好,我就放心了。”——理糙话不糙。“作为失败者的典型,我是成功的。”——连自嘲都这么幽默。
专家们说民间语言有很多“文化泡沫”,但相比于“无意义”、“审丑”、“庸众的狂欢”的批评,我们更多地在民间语言里看到了悲悯、沉痛、愤怒、讽刺和警醒,只是它们往往都化作了戏谑和娱乐。有人说:中国的问题在于,你什么都懂,但你什么都不说。我们在民间语言里听到了七嘴八舌的说,看到了社会前行的脚印,尽管歪歪扭扭,也不甚清晰。
艾略特说:去年的话属于去年的语言,明年的话等待另一种声音。围观2010年的民间语言,发现走过了2009年“人生如同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和“躲猫猫”的民间语言,变得更加五光十色、辛辣恣肆。
织围脖,推思想
“给我们推一推你们的思想,用140个字符,更短也行。”
英国《卫报》的记者斯图亚特·里弗斯向几位大哲学家这样呼吁使用Twitter(译为“推特”)。著名出版人、词语收藏家黄集伟在专栏“一课语文”中说:“如果还允许(从2009年)偷棵菜,权当玫瑰献给2010,我就选推特。”
在黄集伟看来,作为一种即时信息分享技术,推特比其口号“what are you doing”(你在干什么?)表述更丰饶斑斓:“推特是信息分享,也是思想聚合,是微力汇聚,也是大爱大情游而行之……”
2010年,国内类似于推特且最火的是新浪微博,从3月到6月,新浪微博月覆盖人数从2510.9万增长到4435.8万。网友们可以用电脑、手机、Ipad随时随地留言,辛勤地“织围脖(微博)”,用140以内的字记流水账,议论时事,传播八卦内幕,表白心声。
微博,已经既是一种话语的传播方式,又是一种生活方式,从而打开了一个充满思维乐趣、鲜明观点和开阔想象力的民间语言的新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