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专题
资源枯竭倒逼城市转型
2010-12-14 12:37 作者:本刊记者 张学英

矿业竭城市衰

2000年以后,石嘴山市辖区内的国有矿山有三分之二进入了中老年期。

其实不仅仅是宁夏的石嘴山市,中国很多随着矿业而兴起的城市都面临着相似的境地,它们都曾被冠以“汞都”、“煤都”、“石油之城”等美誉。2002年,国家发改委《资源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课题组在全国共确定了118座资源型城市,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森工城市21座、其他城市5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涉及总人口1.54亿。

 
装备制造业正在石嘴山市形成气候 摄影/陶克图

国际上把这种资源产业短期繁荣的后遗症,称之为“荷兰病”。世界上许多资源型城市,都体验过“荷兰病”。从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到英国的威尔士地区,从法国的洛林地区到日本的九州。

“所谓资源枯竭也并不是一点煤都没有了,我们目前还有储量2亿多吨,按每年开采500万吨计算,最多仅能开采40多年。”石嘴山市发改委副主任常贵生说。现在市政府对煤炭已经采取限采的措施。

部分煤矿没煤可挖,在21世纪最初几年几乎引发石嘴山的社会动荡。

 
1959年的石嘴山(今惠农区)一角 提供/石宣

“2001年,我们5个矿区中的2个矿区,7个矿井相继破产闭井,还有数量众多的依托煤炭资源发展出的很多国有企业也都被迫关闭,先后有石嘴山高压电瓷厂、原石嘴山铁合金厂,原石嘴山碳素厂等等,还有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属于关停并转。总之倒下的大型国有企业很多。”常贵生回忆道。

由于资源型产业太过单一,占的比重太大,2002年石嘴山市工业增加值33亿元,资源依托型企业的产值就达到30亿元;非煤产业在工业增加值方面不到5%,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让石嘴山的经济在资源枯竭之后几乎停滞。有资料显示,当年全市67万人中,全市失业或半失业人员达7万多人,3万多煤炭职工下岗或转岗,涉及家属10.7万人。

“现在想想都害怕。”2001到2004年,市委门口的群访群聚事情时有发生,激愤的人群“打着我们要工作,我们要生活”的旗号经常围堵在市委、政府门前,有些下岗职工情绪激动,围堵包兰铁路等交通干线,惊动了国务院。“当时市委、市政府把保稳定已经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经常彻夜未眠,疲于奔命。那几年,几乎每年的大部分财力都用来维护下岗职工、贫困家庭生活开支。”常贵生说。

这还不是最困难的事情,2001和2002年全市经济连续两年没有完成计划指标,工业增加值由上世纪80年代初占全自治区的40%下降至不足20%。

与所有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石嘴山濒临困境: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增多、地方财政入不敷出、社会保障压力巨大、社会矛盾激化等。

而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因煤炭开采而遭受巨大的破坏,采煤区形成的沉陷面积达41.35平方千米,因采区塌陷破坏地表原始自然形态,塌陷坑深最大为21米,个别塌陷裂缝直通井下。沉陷区涉及住户30359户。

沉陷区居民的安全也困扰着当地政府。2005年7月的一天,突降暴雨。仅这一天,沉陷区44户居民的房屋倒塌,607户居民的房屋严重裂缝。“整整一夜,大雨中展开了一场生死大营救。沉陷区里715户、共2700多人被安全转移,妥善安置。”常贵生说。

不仅如此,很多环境指标不达标,2003年国家环保局发布的全国113个重点空气污染城市中,石嘴山排名第4。

转型从治污开始

转型是必然选择,但朝哪里转?怎么转?转型需要巨额资金,仅沉陷区和棚户改造就需数十亿元,以当时的石嘴山根本无力承担,资金又从哪里来?

显然,一个完全摆脱以煤炭资源为依托的工业,在一定阶段内是不现实的。

2004年石嘴山制定了《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规划》,常贵生说,“当时我们好多接续替代产业还是围绕煤炭、电力做文章,重点发展能源化工作为主导产业,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并未完全抛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