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人物
“世界公民”陈锦芳的世博大礼
2010-11-16 14:07 作者:文图◇本刊记者 张 洪

在美籍华人画家陈锦芳看来,艺术是一件“掏心肺的事”,从立志创作100幅与世博会相关的油画开始,这件“掏心肺的事”,成了他吃饭睡觉之外的第一“要务”。

70张门票游世博

“有灵感就画,没有灵感就出去找,半年埋在这里,看能结出什么果。”专门赶到上海来画世博会,陈锦芳为自己立下这样的创作“规约”。

第一次见到陈锦芳,你会疑惑是否撞上了“老年版”的小王子。1968年他成为《小王子》的首位中文译者。头戴鸭舌帽,一脸的婴儿红,对着墙上自己的作品,陈锦芳像小王子介绍自己的玫瑰花一样痴心。

“你看,这是英国馆,有名的种子银行。九万多支管子编成一个图案,很像英国国旗。我用阳光来照耀这些种子,透过三棱镜,变成七色光,代表植物的生命。”

因为立志要画100幅世博题材的作品,为上海世博会献一份“艺术大礼”,75岁的陈锦芳连睡觉都在酝酿作品,“一有灵感就起来抓画笔”。

 
陈锦芳作品

为了充实题材,他提前买了70张门票,隔三差五进一次世博园区捕捉灵感。有时泡一个下午,有时整整一天。一些场馆要排很长的队才能进入,他也跟着队伍缓缓前行。夫人侯幸君说,陈锦芳很不喜欢“拜托人”。“即使可以走绿色通道,他也要排队。”园区各个场馆都在他“取景”之内。每次看三四个馆,构思几幅作品。“有时画一半觉得不对,他又会进去。”

因为油画颜料不能带入,老先生只好借助相机、速记本来捕捉亮点。

美国馆画了3天,日本馆画了10天,有一次在园区拍了一千多张照片,想回来做素材,不曾想无意中全部丢失,只好再去排队。

 
陈锦芳

站在上海陈锦芳画廊前,可以看到远处中国馆的大红建筑。画廊的入口处,是他以中国馆为主题创作的《黄浦江,世博梦》:“东方之冠”背后,是光影交错的黄浦江,江中隐隐可见陆家嘴建筑群的倒影,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囊括在小小画布上。

已经完成的46幅作品,有10幅能看到中国馆。显然,“东方之冠”已成为老画家笔下最重要的意象之一。

来沪创作世博会主题画是陈锦芳酝酿已久的梦想。

2009年5月和9月,他两次来沪“踩点”。今年4月,在临近世博园的小区里,陈锦芳觅得一套住房,每月1万元的房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住在这里很有世博的感觉,能给我灵感。”

仅仅在园区内搜集素材还不够。每天,陈锦芳都要看新闻,了解各展馆发生的新鲜事儿。入夜,还要查阅各种资料,《世博与科技》、《世博与艺术》等是他的案头参考书。每幅作品完成后,他都会加上详细的中英文说明。

这之前,他曾经画过66幅奥运、100幅梵高和100幅自由女神像。因为创作梵高,陈锦芳一度被梵高美术馆馆长及荷兰文化部部长赫士卡博士称作“梵高的传人”。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