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前的广场上有一座巨大牌坊,走进牌楼,五开间的三川殿(前殿)恢宏在前。入内有山门、龙柱、石壁和石楣,刻画精致,都以历史故事为背景。天后宫的大殿悬有乾隆御笔大书、盖有玉玺的横匾两块,上题“佑济昭灵”、“神昭海表”,另有光绪皇帝亲笔颁赐的“与天同功”匾悬于殿上。牌楼与三川殿间,有成串的黄色灯笼相连成海,灯笼透出温暖的光芒,传递着祈福的信心,引领每一位善男信女、迷茫的人找寻光明之路。
天后宫的建筑、雕刻精致华丽、古色古香。天后宫的石材取自泉州青斗石,在雕法方面采用了透雕、浮雕、线雕、圆雕等多种技法。除妈祖像外,庙内还有出自大陆名匠之手的千里眼、顺风耳木刻神像,神态逼真。
走近正殿,愈发感受到肃穆庄严的气氛。神龛正上方书有“湄洲圣母”的牌匾。正殿桌案上,摆满祭拜神明的金纸、供品,香炉前烟雾袅袅,双手合十或持香的民众很多,从每个人的表情中都能感受到一份虔诚敬心。
妈祖信仰早已经融入鹿港人的生活,并被时尚化了。在天后宫,卡通妈祖纪念品比比皆是:卡通妈祖帽、妈祖福袋、“盖”平安的妈祖杯,还有的妈祖衫上写着:“妈祖出没,有拜有保佑!”还有千里眼、顺风耳公仔,也着实可爱!
步出天后宫,有种心灵被洗净的平静感。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在鹿港的巷弄转角间时时会遇到庙宇。
鹿港老街:文化就在巷子里
来到鹿港小镇,除了参访众多的寺庙古迹及古厝建筑,当然不能错过——鹿港老街。
老街的古迹保存区,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就是鹿港最为繁华的地段,可说是俯仰之间皆有怀旧风情。街道两旁的民宅古厝有种已历百年岁月的斑驳华丽,一些旧房子的门窗上还爬满了青苔,红砖地面的石板路被踩得溜圆。闲散地走在狭窄的老街上,让人萌生走进时光隧道的恍惚。
鹿港天后宫亦号称“祖庙”。由于香火鼎盛,神像久受香烟熏染,由原来的粉红色变成黑色,被信徒们称为“乌面妈”
想要了解鹿港老街,一定要花时间悠游在鹿港老街,体验传统与现代交错的感受。狭窄弯曲是鹿港古街的特色,一条路总要转几个弯,尤其从金盛巷北接后车巷的九曲巷。原来,每年大约9月初时,鹿港就会被来自东北的季风吹得尘土飞扬。鹿港先民就发挥智慧,设计了千回百转的街道来防风、防沙。当然,九曲巷并不是指有九个弯曲的巷道,“九”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多”的意思。因此,这条巷道后来易名为金盛巷,也不足为奇了。
而位于菜园路38号旁巷内的摸乳巷,其实是条防火巷,因男女生面对面走过去,会擦身而过、非常地尴尬,所以又有护胸巷、君子巷之称。这条巷子走起来蛮长的,只要看到有人走过来,另一边的人就会等到对方都走完了再往另一边走,如果是熟识的人,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形了。
鹿港的民俗文物馆是一座巴洛克式的砖造建筑,是原“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的故宅,后来捐赠改建为民俗文物馆。据介绍,馆中珍藏的两千余件民俗文物,件件古物,趣味盎然,充满着浓厚的地方色彩。透过这些文物,可看到当年鹿港文化的繁荣兴旺,以及鹿港与祖国大陆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鹿港的不少街巷都有故事,只要来过这里,你便了解了人们为什么会迷恋在这样的气息里。因为,人文是鹿港人生活的一部分,它造就了鹿港特有的小城风景。对于玩家来说,最好把鹿港当成漫游的一站,仅仅就寻访古迹、赏析人文,就够玩一整天……
当祭祀邂逅糕饼
鹿港居民多仰赖海而生存,海上凶险难预测,居民们便将希望与生活寄托于信仰,因此鹿港的祭祀活动特别兴盛。
传统祭祀的贡品以糕饼为主。鹿港的糕饼制作沿袭自唐山师傅,至今仍大多遵古法制作,酥脆不沾牙的“粩”及绵密香滑的“糕”,都是鹿港独树一帜的特产。
鹿港最著名的饼铺,首推民族路的百年老店玉珍斋,其他如郑兴珍、郑玉珍等,也是口碑不错的老饼店。
玉珍斋创建于1877年。当时的鹿港文风鼎盛,富甲一方的商人黄锦为显出其风雅品位,从泉州请来手艺精湛的糕饼师傅制作各式糕点。因为糕点口感细致、味道香浓,便有朋友建议他开一家专卖糕点的饼铺,于是玉珍斋就开始了它的制饼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