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台湾特力屋开始筹建,当时台湾很少有人懂得家居饰品是怎么回事。她来到了特力屋。从采购经理起步,十余年里,尝试了不同领域的工作,历任行销协理、商品副总,直至特力集团副总,上海特力和乐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她说,在万客隆的5年时间学会了供应商关系管理,学会了如何根据每个企业的不同文化而制定不同的战术。但是,到了特力屋,她的思路才真正被打开,开始考虑消费者需求、产品策略、产品陈列、卖场陈设等一系列问题,并培养了她的“数字耐压力”。
以售卖“生活方式”为特色HOLA特力屋
原本在台湾过着安逸日子的顾忆华,觉得做零售不到大陆来,实在太遗憾。更何况祖籍江苏南通的父亲,也希望她能到大陆做一番事业。2005年12月,她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店。
既然售卖的是生活方式,那么产品就一定要走到生活方式之前。为了使HOLA特力屋的特点更加鲜明,顾忆华在产品采购上动足了脑筋。她要求各分店每年至少要更换掉40%的在售商品,每年还会去台湾、日本等地搜寻品牌,以丰富产品线。她说:“房子倒过来,所有往下掉的东西我们都卖。”
因为整合了大陆和台湾两地的优势资源,商品实现了差异化,走在软装布置风尚的最前沿。同时,两岸联采规模化效应也令采购成本降低,将物超所值的特色产品带给消费者。
顾忆华并不认为,目前有强大的竞争对手。她甚至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此行列,炒起市场需求。
谈到与宜家的竞争,她表示,宜家是值得学习和尊敬的竞争伙伴,不过相比之下,HOLA更了解中国人的软装需求,契合亚洲人的生活美学。此外,HOLA的主要消费族群是25-40岁之间的有产女性,较宜家的消费者年龄区段更高一些。
更重要的是,HOLA特力屋专注的是家居行业里的快速消费品,像床单、餐具这些可以随着季节、客户社会角色甚至心情更换的家饰家用品。
顾忆华坦言,HOLA特力屋目前在大陆遇到的最大瓶颈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换句话说,消费者更换家饰用品的速度,远远跟不上HOLA更新商品的速度。HOLA的150万会员中,只有5%左右属于“重度”消费者,更多的,则是“逛逛就买的客户,而不是有很强目的性的客户”。
这也决定了HOLA特力屋在大陆的商业模式与台湾有所不同。目前,HOLA特力屋开店多选择热闹、人流多、可及度高的城区,以尽量接近客户。虽然租金会高一些的,但很容易让客户接触到、了解到、买到喜欢的小东西。但顾忆华表示,随着客户购物成熟度的提高,HOLA特力屋还是要回到“目的性购物”方向。
在商品的布置上,顾忆华考虑到了南北的差异。比如,在上海,因为没有暖气,被褥品种丰富些,商品的花色多是素雅的小碎花;在北京,就多摆放些大花的图案产品,以及可以用来制作面食的餐厨商品。
大概是她对症下药的原因,即便在整体经济形势不太好的2009年,HOLA特力屋先后在北京和上海一口气开出5家新店,而且一家比一家更接近商业中心。
迄今为止,HOLA特力屋已遍布上海、北京、深圳、成都、杭州、宁波、无锡、昆山、苏州等9个经济发达城市,大陆地区门店数达到24家,其中北京地区门店数将达8家。
这位实践着生活艺术家梦想的女人,是4个孩子的妈妈,在工作之外,完全是个“宅女”。顾忆华已举家从台湾迁至上海,她说,离开小孩子是没有办法活下去的。
下班急着回家、周末不出门的顾忆华,最大的乐趣是在家研究怎么煮新菜给孩子们吃。即便购物,也止于每年一个包包、两双鞋子,剩余的购物兴趣全在巡店时成全了。
顾忆华下一步的目标还是开店,并逐步扩大网购、邮购以及电话订购的销售业绩。有可能的话,或许还会跨行打拼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