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两岸文化历史的纽带
“两岸的文化历史从来就是紧密相连的,只是在日据时期和光复后的内战时期,因政治的因素而被隔离和限制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晓波认为,“在已进入了两岸和解的新历史阶段的今天,为求两岸和平发展,必须重建两岸文化历史的纽带。”
论坛上,王晓波提出了诸多建议,例如,两岸共同编纂《中华大辞典》,并逐步迈向两岸正体字与简体字的统一;应尽量充分地开放学术、文学、艺术、影视的交流及举办各项研讨会;共同成立学术、文艺、影视等文化奖项,鼓励两岸文化的共同提升和交流等。以期“中国和平崛起之际,携手合作,共同提升中华文化,复兴中华民族,再创中华文化的高峰,以贡献世界人类”。
主论坛会场
港澳台湾同乡会创会会长、泰山公德会会长陈英杰先生则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中华文化感情的故事。
“在我小时候,我看到大量从大陆撤退而驻扎在澎湖岛上的国民政府军队,他们挤进我家破旧的石屋,屋子外墙还被刷了白灰,写上‘反攻大陆’的标语。我看到他们白天在操场上紧张操练,夜晚却饮酒痛哭,岛上许多崖壁岩石被他们刻上悲凄思亲的诗句。”那时的陈英杰不理解“为什么人类要战争?为什么自己的骨肉同胞要相残?”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童年的陈英杰虽家境贫苦,但“要同胞安乐幸福,必须要民富国强”。于是他立下誓言:“刻苦进取,立下心愿,充实自己,回馈国家与社会。”29岁,陈英杰从台湾到香港经营药行、百货、宾馆、珠宝等公司。1988年,他登上了象征中华精神的圣岳——泰山之巅,慷慨捐资建造双檐十二柱的“慈恩亭”和“醒世宏音”巨型铜钟于泰山中溪峰上,并捐款将泰山上坍塌而夷为平地的孔子庙,进行修建。他还向泰山管理委员会定制一套“慈恩亭”石材,4米高汉白玉观音,运到家乡澎湖,建于岛上,并且从澎湖海底捞起两吨重海石,运到泰山立于“慈恩亭”亭台上,祈望苍天保佑两岸同胞和平昌盛。
与此同时,陈英杰在香港发起组织“港澳台湾同乡会”,联络旅居香港的台湾乡亲,通过联谊乡情,促进两岸三地文化商贸交流。1991年,陈英杰为了弘扬中华大爱精神,以象征中华精神的泰山为名,在香港注册成立了“泰山公德会”,团结社会各界爱心力量,支持医学研究,救治癌症病苦。20年来,陈英杰经常奔走两岸推动癌症防治工作,深得卫生部门、医学机构和病人组织的响应和支持。
“今天我们中华民族日益富强的同时,两岸关系也日益改善,由相互仇视,武力对抗,到最近几年开始三通,并签订ECFA,两岸往来与日俱增。”作为台湾人,陈英杰心里感到无限欣慰,“希望我们无论旅居在世界任何国家或地区,大家不忘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团结起来,通过各种联谊和交流活动,为振兴中华,促进世界和平作贡献。”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球人民共同关心的议题,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于传承人的逐渐凋零消逝,更显得迫不及待。民间的合作和参与是保护非物质遗产的先决条件。
台湾中华资深青商总会举办多年的“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其保护及保存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全球华人传统艺术界的支持,获得的文化推展效益颇为丰硕。中华资深青商会前总会长、台湾百合扶轮社联谊会创会长魏台英说:“中华资深青商总会已表扬193位为中华文化艺术薪传有卓越贡献者,期盼本活动带给社会的教化作用,启发更多的后起艺术从事者,能让中华民族固有文化暨传统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她希望透过组织的民间社团力量,邀集两岸文化艺术工作者,积极参与各项艺文活动,加速两岸传统文化艺术交流、观摩与互动。
呼唤“再次举办”
“希望下届在海外举办!”“不,去台湾岛内举办!”台胞社团领袖们发自肺腑的真情呼唤成为闭幕式上最大的呼声。
“我期待第二届、第三届的台胞社团论坛能在不同的地方举办。”香港台湾工商协会会长江素惠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台胞社团是一种民间的推动力量,论坛把海内外台胞社团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因为台湾是个多元的社会,社团有各种不同意见,也会有杂音,而透过社团的沟通,能够凝聚共识,即两岸和平发展是台湾民意的主流,所以这种盛会值得重视。”
面对此情此景,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台联会长梁国扬积极回应说,全国台联将充分考虑台胞的需求,研究和落实第二次的台胞社团论坛。“此次论与会嘉宾交流了社团经验,研究了共同关心的问题。论坛的成功举办体现了台胞社团以及各位领袖极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推动全球台胞社团大合作,推动两岸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梁国扬会长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