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境部门监测,中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中国饮用水安全问题十分严峻。
为共同应对饮水安全问题,2010年9月10日,2010两岸饮用水安全与健康研讨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次研讨会由厦门水务集团与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组委会共同举办,是中国海峡两岸在水行业首次开展的大规模交流活动。海峡两岸自来水公司高层、国内外知名涉水专家及企业负责人一百五十多人与会。
厦门水务集团总经理吴灿东说:“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加强涉水企业及民众对饮用水安全与健康的关注,提高中国自来水企业的服务品质,促进海峡两岸之间饮用水安全与健康的交流与合作。未来将力争两岸四地每年一次举行水行业的峰会,为海峡两岸共同打造绿色供水城市创造良好开端。”
分享节水经验
资料显示,中国655个城市中现在有近四百个城市缺水,其中约两百个城市严重缺水。节水成了此次会议的主题之一。
“我们要做到对水资源良好的开发和利用,使之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也不至危及到下一代的使用。”出席本次两岸饮用水安全与健康研讨会的金门县自来水厂前厂长翁自保说。因受地形影响,金门地区长期严重缺水,面临四大问题:水资源开发计划尚无法满足目前的用水需求;湖库原水水质不佳;地下水超抽;干旱紧急应变能力不足。“预计到2021年,金门的日供水量会出现五千吨左右的缺口。”翁自保说。
2010年两岸饮用水安全与健康研讨会
据翁自保介绍,节约用水已经成为解决金门地区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在实际的节水过程中,金门地区也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包括淘汰老旧管线、运用公共给水GIS管网资讯系统以及进行水资源回收利用等。
“我们透过各种渠道积极宣导节约用水的观念。”翁自保说,“包括不定期通过媒体活动及举办课程,宣传节约用水的观念,并告诉民众各种节水技巧,提升用水效率。同时还接受各级学校的预约,让师生参观净水厂,了解相关知识。”
同时,淘汰老旧管线的措施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淘汰老旧管道的工程建设及其他配套措施,金门地区每年减少漏水损失约为8551万元新台币。
“为各单位、公司、家庭用户免费换装省水器材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有着长期水务工作经验的台湾自来水公司前董事长廖宗盛说,“百姓家中若使用节水马桶和节水洗衣机,就能节省50%的总体用水量。”为了鼓励台湾人使用节水产品,台湾官方还提供直接补贴,凡是购买符合节水认证的洗衣机,每台就补贴2000元新台币。“重金奖励之下,效果非常好!”廖宗盛笑称。
一项提高水质的技术
除了节约用水的经验之谈,提高水质也受到了研讨会的重视,这也是中国城市供水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一方面,中国饮用水源大多受到污染,并且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大幅提高,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已将水质指标由原先的35项增至106项。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的供水企业仍然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传统工艺,对于污染日益严重的原水水质,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出水水质已经无法满足新的水质标准,因此供水行业迫切需要尽早对传统工艺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研讨会上,来自同济大学的董秉直博士对“膜处理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进行了主题报告。上海世博会的直饮水供水点所采用的直饮水净化技术就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膜处理技术,选用的超滤膜渗透过程不需要额外加高压,只要用自来水的水压即可保证处理流量,整个处理过程也只有紫外线消毒需要使用电源。据介绍,经过多重的加工处理,出水口的直饮水不仅达到了现行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甚至优于欧盟标准。
厦门水务集团大楼
类似的膜处理技术也运用在厦门市的直饮水系统。据介绍,目前厦门直饮水机使用状况良好,每天用水量仅BRT沿线就达到1.2吨,相当2100多瓶矿泉水(每瓶550毫升)。3年内,厦门将安装公共直饮水机1000台左右,基本覆盖全市公共场所。据了解,为保证饮水健康安全,厦门水务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定期清洗设备外观,及时更换滤芯等耗材,保证机器出来的每滴饮用水都是达标的。他们与思明区疾控中心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对每台公共直饮水设备每月安排两次以上的抽检及送检,并将检验结果公布在每台直饮水机上,确保广大市民及游客均可放心饮用。
在厦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的江扬子对直饮水系统的普及很赞同:“轻轻按下按钮就能喝上干净的水,也不需要买瓶装矿泉水了。这既节省了我们市民的钱,也减少了塑料瓶等的运用,倡导了节约用水的理念。”
参加研讨会的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鸣对膜处理技术很感兴趣,他表示:“今后直饮水的市场前景很大,而膜处理技术正代表了给水处理的发展方向。今后会继续关注这一技术的发展,有可能的话争取能够尽快应用到实际的水处理工程中,在福州的会展中心、公园等公共场所推广直饮水系统。”
探讨应急供水安全
今年,中国持续的暴雨与几起矿业污水池渗漏事故,再次引起各界对应急饮用水安全保障的高度关注。本次两岸饮用水安全与健康研讨会,与会专家也展开了“应对水源突发污染的应急供水安全保障”的讨论。“由于中国安全生产事故、交通运输事故、自然灾害导致次生环境灾害等引发的环境突发事件对饮用水源积累了重大风险,造成城市供水系统水源污染事故不断,中国正处于环境突发事件的高发期。”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于鑫研究员介绍。
于鑫研究员说:“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供水安全保障应成为供水行业必须未雨绸缪的一项工作。从事故发生后的临时被动应对,转变为提前系统研究,提高应对能力,把污染事件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从特定污染事件中对某种污染物的应急处理,发展为针对某类污染物的专项技术,形成应对各种污染物的应急处理技术体系。”而在应急处理技术选择的原则方面,于鑫认为:“处理效果显著;能与现有水厂常规处理工艺相结合;能够快速实施,易于操作;费用成本适宜,技术经济合理是应急处理技术选择的重要标准。”
台湾是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在应急供水安全保障方面,也经常遭遇挑战。台湾自来水公司前董事长廖宗盛坦言,在诸多教训面前,台湾人积累了不少经验:“供水系统一定不能只有一套方案,必须有多种方案,而且故障支援系统的构建也很重要。”曾经参与“九二一”大地震(20世纪末期台湾最大的地震,震级定为7.6)灾后重建的廖宗盛介绍,目前台北市每个家庭都有多个供水管线系统,能够在灾害来临时做到有备无患。
“在地震灾害预警护水系统方面,台湾的做法是在公共设施、尤其是各大公园下面建设蓄水池,使用好的管材,保证施工质量,使其有较好的抗震能力。”廖宗盛介绍,目前若发生重大灾害,台北市蓄水池的存量,可供全市使用3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