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会堂,犹太人心中的圣殿
翻开历史的长卷,回眸历史的沧桑,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霜雪雨,穿过时空隧道,重新回到战火纷飞的时代。1938年,上海烽火连天,与此同时的欧洲,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降临到犹太民族头上。从此,这个民族走上了茫然的漂泊之旅。冷漠、拒绝、孤帆漂泊了半个多地球,他们在虹口登陆了。宽容厚道的上海人给了他们生存的保障和做人的尊严,让无家可归的犹太难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光辉。
摩西会堂
作为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之一的摩西会堂,既是犹太难民在上海这段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人与犹太人深情厚谊的象征。虹口区政府斥资100万美元对其进行了修缮,设立“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给犹太人一个储存、寻找记忆的空间。世博会期间更吸引包括犹太人在内的众多外宾到此寻访,如最近就有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色列馆的设计师渡堂海来此寻根,流连忘返。
据说,从1933年到1941年,上海作为当时唯一的不需要签证接纳犹太难民的城市,收留了近3万犹太难民,“上海这个名字,对于千千万万个犹太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护身符。他们可凭此将一生中的噩梦,改变成得救的开门符,而有希望逃脱纳粹的恐怖统治”。犹太学者克兰茨勒如是说。
1943年2月18日,日本占领军当局发布了“关于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命令自1937年以来从欧洲抵达上海的难民在一个月内迁入这一地区。这样,在虹口区便形成了近3万犹太难民和近10万中国居民拥挤在不满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共同生活的局面。
在会堂的墙壁上有一幅油画《除夕夜》,现居澳大利亚的布兰德女士2005年4月故地重游时回忆说:有一年春节,友好的中国邻居邀请他们全家吃年夜饭,这让他们一家感受阵阵暖意,离开上海后她才知道“年夜饭”的含义,这幅油画记录的就是这顿年夜饭。
7岁来到上海,13岁离开,现居美国加州的Jerry Moses说:虹口人民承受着比我们更多的苦难,但他们却对我们的遭遇万分同情,这是我一生中最让我觉得神奇的事情。怎么会有人过着比我更艰辛的生活却能为我的遭遇感到难过并与我友善?这就是为什么我童年的心灵始终留驻在上海……我充满感激的心永远留在中国并世代留存,友善地对待需要帮助的人是人类的一种胜利。曾任美国财政部长的布卢门撒尔重访上海时,找到了他在虹口的旧居,并在会堂看到了曾经用过的家具。他说,与他1939年自德国抵沪时相比,没有多大变化,保存的非常好。昔日犹太难民的“诺亚方舟”,虹口,让太多的犹太人捡拾到了童年的碎影,把记忆的红叶插在了斑白的发间。
1933老场坊的华丽变身
1933老场坊座落于虹口区虹口港、沙泾港交汇处,与北外滩遥呼相望。老场坊建于1933年,出自英国建筑设计大师巴尔弗斯之手。老场坊将建筑艺术与生产工艺完美结合,形成外方内圆、高低错落、无梁盖楼、廊道盘旋、宛若迷宫,却又次序分明的奇特布局和艺术化空间,曾经以“远东第一”名噪一时。
四川北路夜景
走上楼,看到无数条楼道,宽宽的粗糙的坡道,有仅可走一人的窄窄的旋梯,尺寸不同的廊桥……讲解员说,这里曾是“远东第一屠宰场”,这样气魄艺术典雅宏伟的建筑,居然是若多生命的尽头?整幢建筑风格朴实无华,仔细观察,才能感觉到设计师的独具匠心。
2005年10月,她被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2006年8月被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授予“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老场坊挥挥衣袖,掸落岁月的尘埃,华丽变身走到时代的前台。首次亮相的法拉利之夜,引来名流贵宾的云集,凤凰涅槃从2007年开始,如今,1933老场坊,融时尚发布、创意设计、品牌定制、文化求知、创意休闲为一体,已成为上海时尚创意新地标。
北外滩,上海的“水上门户”
北外滩南临黄浦江,与上海人心目中的外滩隔苏州河相望,与黄浦江对面的陆家嘴遥相呼应,形成三足鼎立的“黄金三角”。
2002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虹口区委、区政府制定“突出重点,发展两翼”方针,确立北外滩在打造航运虹口中的龙头地位。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加快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的重大决定,北外滩与临港新城、洋山深水港协同发展,跃然而出。目前,北外滩是中国大陆地区航运要素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航运交易、航运咨询、口岸服务、航运仲裁、国际客运等航运高端服务业蓬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