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及成本增加,开始成为南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而辽宁沿海经济带拥有大量属于工业用地的废弃盐田,可以不用改变土地性质直接作为工业开发区投入使用。
刚刚建成的、占地面积40平方公里的辽宁营口沿海开发区一期工程,正是建在盐碱、滩涂上的一片新区。管委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土地价格非常低廉,只相当南方一些开发区的几分之一。
“在之前全国沿海地区的开发中,东北地区落后了一大步,错过了发展的先机。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对辽宁是一次巨大的机遇,对全国的产业转移和东北的振兴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宋玉祥说。
临港经济带来的产业集群
周喜鼎表示,《规划》的批复,给辽宁提供了一次最高的平台和定位。为了抓住这一机遇,沿海6市都在重新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推进园区建设。
港口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先后在港口落户,包括投资420亿元修建的营口船舶产业基地,在营口圈开发区总投资320亿元的鞍本钢铁集团,在盘锦投资115亿元的辽宁宝来石油工业园一期工程、在营口投资300亿元打造的五矿产业园、在大连长兴岛总投资250亿元的江苏恒利集团PTA生产装置项目等等。
“辽宁沿海经济带”秧歌大赛
“重大产业项目的建成投产让临港产业呈现出集群式的发展态势,目前已经具有显著产业集聚特征的产业集群65个,2009年实现工业产值6230亿元,约占沿海六市工业总产值的37%。”周喜鼎说。
截至到今年上半年,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点园区从“五点一线”时期的7家发展到42家,规划面积5649平方公里,开发土地面积694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58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78亿美元。
“《规划》给我们带来的,最重要的不是资金,而是合理的产业规划。”锦州市长王文权在接受采访时明确地表示。
作为曾创下共和国二十几个工业“第一”的老工业城市,锦州目前正凭借原有硅材料制造优势,成立光伏产业园区,将光伏太阳能产业作为第一大产业发展。
曾经单一依赖辽河油田的内陆资源型城市盘锦,也在加快招商引资,重点打造世界级石油装备制造基地。
计划总投资100亿元的辽宁再生资源产业园位于丹东东港经济开发区,今年6月,成为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打造城市矿山”的30个试验区之一。
但周喜鼎同时坦承,当前各市普遍重视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缺乏全域开发开放的统筹考虑和规划。
这与宋玉祥等学者于2008年的调研结论相吻合。调研指出,地方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点”上,轻一体发展,也产生了各地竞相重复建设、盲目竞争等一系列不利于区域整体发展的现象。
“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应该根据各自优势,建立差别竞争和错位发展。这不仅能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能进一步提升辽宁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宋玉祥说。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引擎
辽宁沿海经济带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引擎作用,为政府官员和学者高度期待。
“辽宁是东北地区的龙头,沿海是辽宁龙头,沿海活了,整盘棋基本上也活了。东北地区主要看辽宁沿海振兴,否则东北振兴可能就是一句空话。”宋玉祥表示。
辽宁沿海经济带顾问、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靖宇教授认为,能否实现沿海地区和腹地有效联动,是沿海经济带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
拥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营口港,是东北地区仅次于大连的第二大港口。相比大连,它的独特优势在于,它是距离以沈阳为首、聚集了大量重工业企业的辽宁中心城市群最近的出海口。同时,距离吉林、黑龙江的腹地,也比大连的陆路近200公里。
凭借腹地经济优势,近年来营口港的吞吐量增幅明显,呈现追赶大连港之势。2007年跻身中国第十个亿吨港口,2010年预计将超过两亿吨。为了继续发展临港经济,营口目前已具备9个专用码头61个泊位,以及30万吨级的矿石码头和原油码头。
2008年9月,鞍钢集团在距离其只有1小时车程的营口港投资226亿元,从铁矿石进港到成品出港,每年可节省成本达13亿元。而“钢港”结合的牵动效应也为营口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量和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