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仰头颅的骆驼似乎已望见长安城中巍峨的宫阙,站立着的演唱者正做着最后的准备,乐工们在调着弦儿……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即将拉开帷幕。
一组“奏乐驼俑”唐三彩以其模塑与刻画的手法,惟妙惟肖地描摹出骑坐在“沙漠之舟”上的一支西域民族乐队,仿若令人看到了万方乐奏的盛唐时代,穿行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
它是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中国音乐史博物馆上千件展品之一。这些与音乐史相关的实物,凝结着中国数千年音乐史。
透过历史的迷雾,拂去古老的尘埃,观众能亲耳聆听从远古直至当代中国音乐演进的千古足音。
凝固的乐音
中国音乐史博物馆有4个展区:先秦-两汉展区、隋唐-宋元展区、明清近代展区和现代工艺美术作品展区。
在先秦-两汉展区,有远古时期的骨笛、骨哨、牛角号、陶埙,也有夏商周时期的玉雕编钟、编磬,其中陶埙是中国最早的陶制乐器。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埙为单孔埙,出自浙江余姚县河姆渡,距今六千多年。新石器时代的埙变为两孔,从单音发展为小三度两音,到商代已发展至五孔五音,而馆内的陶埙就是先秦时期的四孔埙。它不仅造型优美——接近天然卵型,而且音孔的设计非常科学,可完美地吹奏五声音阶。
对于音乐而言,春秋战国时期,最突出的是各种乐器的铸造。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造型精美、发音精确的编钟。它不仅是大型庆典乐器,还是权力和礼制的象征。“玉质双人抬编钟”出自战国时期,其奇特之处是由多个单件组合而成,可拆可装,体现了当时艺人非凡的技艺。而另一套青铜编钟似乎在无声地发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但觉昆山大吕响,沧海桑田感浮沉”的感喟。
有谁能想到,一块埋于地下、用于排水的汉砖竟然有彩绘。这块看似不起眼的抹着黄泥的砖,经水浸润后竟然清晰地浮现出一个红衣奏乐女子,更为神奇的是,水干后图景倏然消失。真是堪称一绝。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大量的陶俑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乏反映音乐生活的葬品。唐代“黑瓷点白釉腰鼓”就是其中的典型。腰鼓本是西域胡人随丝绸之路带进中土的节拍乐器,流行于唐代,初期还带有明显的异域之风。它那硕大宽伟、精美绝伦的形体上,白斑黑釉如燕山飞雪,装点出一派雄丽的奇观。这无疑给宫廷乐舞增添了些许肃杀而悲壮的气氛,也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
与其同置一处的是色彩如新的唐代“仕女奏乐浮雕砖”,15个乐工手持乐器,有笙、大箜篌、小箜篌、铜拔、尺八、横笛、羯鼓、琵琶、竖筝、方响等,在灯光映衬下,彩砖上每个人物的神情,犹如电影画面中的“定格”,着实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