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张
可以说胡同张是一张老北京的名片,是坚守北京传统文化的代言。
张毓隽似乎有说不完的关于胡同的故事,关于四合院的往事。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私人博物馆,像是他给老北京们重新建造的家,让已经泛黄的记忆重现眼前。
由于资金问题,胡同张博物馆前途未卜
很多生长在胡同四合院中的人都有这样的回忆——那时候小伙伴们要攒上很久的零用钱和家里节省下来的澡票,才能去一次公共澡堂,感受一回当“北京大爷”的滋味;北京的冬天白薯稀缺,一旦胡同里开来了装满大麻袋的解放车,家家户户都会推着小车出来排队购买,紧接着整条胡同就能飘满白薯的香味儿;当然还有那四分钱一袋的甜炒米,两分一袋的爆米花,两分钱一个的江米球,和两分钱一个的芝麻糖,为了这些零食,孩子们平时要捡些废铜烂铁去废品站换了钱,才能解解嘴馋。
如今那时的孩子们都搬进了高楼大厦,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惜的是,他们的下一代很难再体会到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家长里短,感受百十户人家共用一个水龙头却从不吵架的祥和气氛。张毓隽觉得,现在高楼里的住宅格局,少了很多四合院的“合”气,人们的关心和问候被楼层阻断了。
“胡同张”希望人们走进博物馆,“暂且忘记股票和房价,静下心来感受已经失去很久了的那股亲切”。幸好,已经有越来越多来自不同省市、不同国家的参观者体验了这种亲切,也不断有人被打动,并为保护北京传统文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胡同张消失与否,北京的民间艺术和文化都会被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