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6日,佛山南海区九江镇男子龙舟队被正式授旗,成为广州亚运会国家龙舟队的“国字号”。国家队垂青“草根号”,这是历史上第一次。
明朝起,九江镇就开始了龙舟运动,当地的龙舟爱好者不仅传承了祖辈留下的水上文化,而且把这枚细长的小舟径直驶入了亚运会。
亚运选拔赛:农民赢了
划龙舟讲究“水感”,精通舞狮的黄钦添被师父认为是“水感”最好的那一种。
作为黄飞鸿第五代传人,黄钦添7岁就爱上了龙舟,当时前辈觉得他太小,不准下水,但他还是自己偷偷下船玩耍。10岁时,黄钦添终于可以划桨,到了12岁,已经开始了正式训练。
他所主持的黄飞鸿中联龙狮龙舟训练基地就在珠江岸边,周围还有一些河涌,是天然的训练场。
当地的习俗是,每年3月起,便开始划船,一直划到11月才停歇。虽然看似简单,但小小龙舟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划。“下水时力量怎么用,回桨时怎么用,很有讲究。”
弘扬龙舟文化,点燃亚运激情
提起亚运会选拔赛佛山九江队的胜出,佛山体育局副局长魏启文掩饰不住快意:“当时的比赛很激烈。肇庆男队多是国家赛艇、皮划艇的运动员,我们全是农民。结果,农民赢了!”
九江镇水网密布,是佛山地区龙舟最为兴旺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九江在周边最先恢复龙舟比赛。1984年,九江龙舟队正式成立。一组建就拿下了澳门国际龙舟赛四连冠。九江被授予“龙舟名镇”的称号,这个称号中国至今没有第二家。
从明清至今,九江近海盛产育苗(当地唤作鱼花),产量占全国一半,这些鱼苗要输送到全国各地,是当地很大的生意。
端午节正是鱼苗生产的旺季,大家忙于农活,无暇划舟。而且五月时通常水很大,龙舟要放在河底的淤泥里保存,水太大,龙舟“起”不出来。“国庆节清闲下来,正好是划龙舟的好时光。”九江龙舟队领队朱文权告诉记者。
九江共有112艘传统龙舟,龙舟彼此也结拜兄弟,当地人叫做“阿契”:你来我这边,我来你这边,大家彼此帮助。
朱文权自幼长大的河清村只有一艘龙舟,有的村子多则几十条。一年中,“五一”的五人龙舟赛和国庆节的传统龙舟赛是当地的两大赛事。五人龙舟赛的规则是,比赛船只在两根相距一两公里的柱子周围绕行,规定的时间里,绕的圈数多的一方胜出。
五人龙舟赛是当地盛大的赛事。比赛那天,有几万人围观。这对于一个只有十万人的小镇来说,可称得上倾城而出。
龙舟比赛的运动员少则三四人,多则百余人。每年端午节后一个星期,珠江都会有传统龙舟比赛。传统龙舟不限制人数,船的大小也没有限制。说起传统龙舟在比赛中的观赏性,朱文权赞不绝口,“七八十人一艘龙舟,行在江里好像一个巨型蜈蚣,壮观极了。”
为了提升速度,比赛龙舟将传统龙舟的装饰物剔掉,只保留了龙头、龙尾和鼓。除镇级比赛外,一些村居也常发英雄帖,广招周边高手在河涌一试高下。赛令一下,全镇男女老少都会活动起来,擦拭龙船、准备衣装、训练队员。一些村民技痒,还会拉出家里的小舟在鱼塘里划上半天。
除了速度比赛,当地还有龙舟的竞美赛。传统龙舟加上现代装饰,比比看谁最漂亮。龙舟手穿上传统服装,一展龙舟文化之美,那些服装几乎可以进入博物馆。
重要的是爆发力
“划龙舟最重要的就是爆发力,要力量型的才好。”做了几十年教练,参加过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黄钦添对龙舟训练了如指掌。
“选拔运动员第一要看身材,胳膊越长越好。划20米,基本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水感。如果有天赋,自然可以,体能是慢慢培养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