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又称南狮,是流行在岭南的民间活动。随着华人的迁移,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广泛。作为当地最有特色的民间体育项目,岭南大大小小的村庄每逢过年都要舞狮,把这项技艺当作专门的职业的,也大有人在。
训练,晚8点半开始
晚上的训练迟至8点半才开始。
训练基地坐落在佛山禅城区张槎街道莲塘村,只有一趟公交车到达,场地类似一个废弃的车间,灯火通明。七八个已经到场的“细仔”(男孩)换了红色狮裤,光着上身在练习配合。两人一狮,狮头、狮尾步调要一致,“狮尾”大部分时间躬身曲行,偶尔会把“狮头”举起,架在肩上,拼出一个雄狮站立的形象。
38岁的陈汝安是张槎街道龙狮训练基地的教练,舞龙和舞狮是这条街道的特色项目。今年元宵节举行的“粤桂港澳台”两岸五地狮王争霸赛上,这支业余龙狮队不让专业队,拿下了两项冠军。
专职舞狮24年,陈汝安至今记得早年跟着师父学习的日子。师父在树下喝茶下棋,却眼观六路,不时叮嘱在一边站桩的他:“站好,站好。”
“那时一站就是半小时”,两腿微屈一动不动,看似简单,却需要极大的耐力。今天,用当初师父的标准来要求手下的徒弟已非易事,有人指责说小学生不能负重,作为教练,陈汝安的教学被迫“调柔”了许多。
过去,几张桌子叠起来就是道具,近十五年出现了高桩,训练的难度由此加大。两人四条腿,在几根立棍一样的桩间腾挪,必须练到仿佛一个大脑在指挥,不能有一点闪失。
训练场地邻近乡村,因有扰民之嫌,鼓手改作敲击长凳。为了让狮鼓更好地配合,训练一度改在室外,一阵鼓点过后,有人将湿漉漉的外衣脱下。
当地龙狮队成员最大的二十多岁,最小的十几岁。在校生4点半下课后进行训练,先练习狮头狮尾的步伐,简单的“上上腿”, 再慢慢过度到高难动作。
舞狮最重要的,陈汝安说:“一是狮头和狮尾的配合,二是个人的体能,三则是狮与鼓的配合。坚持下去,一两年会差不多。”
在他的指导下,15岁的陈金成和他的搭档林子荣做了一套漂亮的桩上动作。4年前,陈金成开始学习舞狮,第一次上桩的感觉,他自称“无法形容”。
“练多了就不怕了。”咬咬嘴唇,陈金成一脸淡定。
安全起见,场地的高桩比比赛用的有所降低。陈金成坦言,真的比赛,要在两米多的高桩上表演,还是会有点怕,“那桩太高了,人上去会觉得震。”
“狮尾”林子荣今年14岁,比陈金成高出半头,练了几个月,他终于能把陈金成举过头顶。最重要的,他说,还是要“狮头”配合弹跳,“如果对方不配合,一个人根本举不了那么高。”
两人搭档久了,彼此的默契不言而喻。有时“狮头”错了,马上改换动作,“狮尾”像有感应一样随着纠正,外人察觉不到。一方不玩了,另一方因为找不到更合适的搭档而罢玩的事情时有发生。
运动名镇的梯队培养
张槎街道下辖8万人,15个村委会,每个村委会都有醒狮队。舞狮是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作为全国首个“中国龙狮运动名镇”,张槎的醒狮远近闻名。
张槎文化馆馆长陈焱是粤北人,虽然很早就知道舞狮,但是“上高桩”这类高难表演,来张槎工作后,她才得以见到。
珠江三角洲历来盛行舞龙舞狮,并有各种规矩和流派。最大的两派是南狮和北狮,佛山南海区作为南狮的发源地,基本是南狮的天下。而南狮的外形色彩有红、黑、青、白、黄五种,分别代表三国时期蜀国“五将”——关公、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南狮都有一个套路,用一个主题串起来。”陈焱说,“比如‘采青’(当地给红包的一种说法),挂一棵生菜(生财的谐音),一个红包,还有一盒红双喜烟,让狮子来采,翻山越岭,最后终于拿到,等于是一个舞蹈节目。意为开门大吉。”
每年春节节后上班第一天,张槎都要在街道大院举行一次“开年”派对。二三十头狮子聚集在一起,大家把“青”(红包)高高挂起,要舞狮来采,“大院采完后,再到每一个村子去采”。
张槎是中国针织名镇,生意人多,每逢过年,镇上的私人企业都要请狮队表演。虽然舞狮不以赢利为目的,但是有这些老板“赞助”,一头狮子每年的收入也很可观。
因为舞出了名气,张槎的龙狮慢慢变得具有竞技化,国内外的比赛会经常参加,还有几个学生被北京体育大学特招去读书。近日,这里还要举行一次龙狮研讨会。
“我们进行的是一个梯队的培养。”陈焱说,“比如小学,龙狮队是这个教练教,初中也由他来执教。学生一直跟着一个教练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