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理钓鱼岛撞船事件问题上,菅直人内阁缺经验,屡次错过化解矛盾的机会。最明显的是今年9月14日菅直人再度当选日本首相后,本来可以在17日改组内阁前释放中国船长,重组内阁后与中国谋求两国关系的转圜。然而,菅直人却在组阁后的19日再度延长拘留期,进一步刺激中国,致使温家宝总理不得不在纽约说重话,并拒绝与菅直人会晤。
那么,菅直人内阁为何会犯此错误呢?其决策过程的全貌不得而知。但是,有一个事实却不容忽视,即在此背后美国的影子。9月14日,日本民主党代表选举刚结束,美国一位“大人物”便到访日本。他就是美国布什政府的副国务卿、美国鹰派人物阿米蒂奇。早在大约10年前,他就曾炮制谬论:“尖阁列岛(中国的钓鱼岛列岛)在日本行政管辖下,故适用于美日安全条约”。
据报道,9月15日,阿米蒂奇与菅直人内阁官房长官仙谷由人等人密切接触。他在日本不仅老调重弹,而且就日方在钓鱼岛水域非法扣押中国船长一事称,日本“判断准确,反应适度”。中国就是想通过这件事“试探日本政府的底线”。为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增加防务开支及日美联合军演次数以制衡中国是“最好的策略”。这等于支持日本继续扣押中国船长,怂恿日本增强军备对抗中国。其实质是利用钓鱼岛争议挑拨中日关系,同时削弱中日两国,以确保美国的霸主地位。尽管阿米蒂奇已下野,而且不能代表美国的所有观点,但他在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尖锐对立之际的访日言论,在短时间内的确起到误导菅直人内阁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的作用,使其失去了妥善处理此事的一次良机。
中国有一个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讲的是中国古代诸侯国赵国要打燕国,劝和者对赵惠王说:“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hui)。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如今的阿米蒂奇不就是想谋“鹬蚌之利,逞虎狼之心”,借中日鹬蚌相争而使美国渔人得利吗?
阿米蒂奇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吃准了日本亲美鹰派的心理,以盟国老大的担保,以“表扬加鼓励”的说辞,以在领土争议问题上的力挺,让日本决策者舒舒服服地上他的当。这一招,美国曾屡试不爽。何况日本有些人非常乐于被利用,以便狐假虎威。他们需要借机“证实”并渲染“中国威胁论”,目的是在今年内通过进一步针对中国的日本防卫计划大纲,把日本防卫重心南移,呈现把琉球列岛整体作为日本对华军事前沿态势。
然而,这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吗?不。就连对中国并不友好的日本前公安调查厅第二部部长菅沼光弘都承认:1991年苏联解体后,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失去苏联这一军事强敌的美国,把下一个敌手锁定为经济大国日本。美国诱压日本全面改变政治、经济体系,结果导致日本经济衰落。
阿米蒂奇一阵旋风似地走了。2010年10月6日,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又到访日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为落实驻冲绳美军基地搬迁问题,继续保持美国在冲绳的军事存在,同时也涉及中日围绕钓鱼岛问题的形势研判。作为执政的奥巴马政府并不像阿米蒂奇那样无所顾忌,而是在中日关系急剧恶化之际,貌似公允地劝日本冷静应对,对菅直人首相同意那霸地检决定释放中国船长予以肯定,鼓励日中恢复交往。然而,当中日走得太近时,美国又可能借钓鱼岛问题在中日之间制造纠纷。
美国历来把对其霸权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和国家集团视为国家安全威胁。日本也不例外。冷战后20年来,面对日本的经济挑战,美国成功利用了日本当政者急于从经济大国迈向政治大国的浮躁心理,通过对日本学者和媒体巧妙的思想渗透,诱压日本改变了战后“经济优先”的国家发展模式。结果,日本国内总产值从1994年近美国的80%,降至2009年的约35%,今年可能丢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宝座。美国达到目的后便开始利用日本压中国。
这就使日本面临可能颠覆国运的祸机:日本政府在钓鱼岛这一局部问题上靠美对华逞强,必定造成外交全局上的对美示弱,无自主可言,沦为外交三流国家。在经济上,若日本对“最大客户”中国摆出武士姿态,必将失去更多商机。在财政上,“财政赤字大国”日本若针对中国增加防务开支,只能加剧本国财政危机而不利改善民生与就业。在政治上,只靠民族主义支持而难以改善民生的政府是无能的。在战略上,若修改日本宪法,打破战后军事禁区,最终可能导致日本脱离和平发展道路,重蹈历史惨败覆辙。日本一旦上了阿米蒂奇的当,就可能误入战略歧途,逐步落得这种下场。中国《史记》中有一句名言:“忠言逆耳利于行”,现已成为中日两国的成语。想想看吧,究竟什么是“日本之国益”?该猛省了,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