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志愿者们的服装分类,等我回去再分发。”谢杏芳一边安排工作,一边坐下来接受采访。亚组委志愿者部处长,是羽毛球世界冠军谢杏芳退役后的新身份。
2009年11月22日,谢杏芳以8个世界冠军的成绩告别了她11年的国手生涯。同年12月,她正式到广州亚组委的志愿者部工作。
不甘心不能参加亚运会
谢杏芳出生在广州,作为一名运动员,她非常希望能在自己家门口得金牌,为家乡的父老相亲赢得荣誉。但是,谢杏芳还是选择了退役。
“体育竞赛是非常残酷的,除非你有实力夺得金牌,否则,在队内就会被淘汰,尤其是在我国的羽毛球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淘汰率会更高。”她说。
谢杏芳
原本打算在参加了亚运会之后再退役的,但是自2008年奥运会之后,参加比赛时,经常输给队里的小队员。“作为运动员,尤其是羽毛球运动员,是有黄金期的,就是体能、技术、大赛经验达到最好的结合时期,而我的体能一直都是我的弱项。”谢杏芳说。
谢杏芳7岁开始打羽毛球,她的父母希望通过运动,让患有哮喘病的她增强体质。广州人打羽毛球的热情非常高,羽毛球发源于欧洲,后传至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广东、福建作为侨乡,最早引进了羽毛球。所以,广州的羽毛球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谢杏芳说,她小时候的两位教练都是侨胞,一位来自马来西亚,一位来自印尼。17岁,谢杏芳被广州队录取,已经过了十四五岁增强体能的最好时期。2008年已经是她的体育顶峰,再打下去很难有进步,所以,她选择了退役。
“退役后,本来和家人商量的是要去上大学的,但是,考虑到亚运会是在广州举办,我一定要为家乡做些事情,所以还是决定先工作。”她说,“亚组委的领导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很感激。”
对于亚运会的宣传,谢杏芳不遗余力。她邀请著名导演陆川指导亚运会志愿者的宣传片,身着绿色志愿者服装T台走秀,还与男友羽毛球奥运冠军林丹一起加入亚运志愿者名人堂,为亚运会助威呐喊。
亚运志愿者报名人数已达96万
从1988年入读广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现在的广州市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到2009年退役,谢杏芳一直跟羽毛球打交道,面对志愿者部工作,她坦言工作很紧张,很多东西都是在边学边干。
“上学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训练,所以,欠缺一些专业知识。”她说,“比如写作对我来说都比较头疼,志愿者部的工作是很有程序的,有时候需要写公文,这些都是我要学习的。”
“志愿者就像体育大赛前陪练的运动员和后勤人员,起到服务保障作用。”在谢杏芳看来,“运动员只需要听从教练的安排,完成训练即可,更多的是体能的坚持;但是,作为一名志愿者会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有些是很繁琐的事情,比如要理解每位志愿者的心态,很好地沟通交流;要考虑志愿者的吃饭、交通、饮水以及在室外是否中暑等问题……”她笑笑说:“总觉着有许多事情要做,怎么也做不完。”
谢杏芳的工作主要是前期的招募、培训、宣传。赛事期间,她负责天河场馆区6个场馆的志愿者监督工作。
“志愿者要通过专业的培训后才能负责具体的岗位。现在,我们已经对包括亚残会的志愿者在内的志愿者开展了4次测试赛,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测试,志愿者的服务水平会更高。”谢杏芳介绍说,“培训工作仍要继续,并且还要开展实战性的活动。”
“大家报名参加志愿者的热情非常高。”谢杏芳说,“自2009年4月22日开始招募志愿者报名参加的有96万人,远远超过了原来计划的6万亚运会赛会志愿者、3万亚残运会赛会志愿者和50万城市志愿者的总数。大家都希望能为亚运会做点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