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上市当天,便卖掉了10万册;
——首印50万册,两天内被经销商一抢而空;
——出版方加印20万册,亦已售罄,又一轮加印已经开始;
——每个字1元到2元的天价稿费,每幅摄影作品1千元到5千元的天价图片费;
——每个月十几万元的运营资金;
……
上市不足一个月时间,韩寒主编的杂志《独唱团》,便宿命般地同这一组组数字联系起来,被人们乐此不疲地谈论。无论推崇者还是批判者,都不得不承认,这本将尖锐蕴于平和、开出天价稿费且不含一页广告的杂志,是一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探索。
登场:“80后”作家联名抵制的闹剧
追求“惊世骇俗”,是当下一些人最爱采用的招式。它醒目、快捷、成本低廉而回报丰厚,只要能把底线放得足够低,简直堪称屡试不爽的“必杀技”。
偏偏《独唱团》的“惊世骇俗”,竟透出那么一点点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无奈意味。
杂志上市前,主创团队不接受媒体采访、不举办发布会、不进行签售、更没有按照行业惯例刻意包装爆点。韩寒甚至还在博客里大打预防针,一再提醒读者不要对这本杂志期望太高。《独唱团》似乎打定了主意要低调登场。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
7月6日,《独唱团》上市的当天,各大网络媒体齐齐爆出“‘80后’作家联名抵制《独唱团》”的重磅新闻。说“80后”作家中的新锐人物张一一、独孤意、许多余等联名发表《公开信》,呼吁广大读者自觉抵制《独唱团》以及“伪文学”的代表韩寒,直斥“《独唱团》并不是传说中引领文化潮流的公民读本,而只不过是一本无病呻吟、哼哼唧唧的流水账簿”,言辞尖锐,引人关注。
值得玩味的是,《公开信》和相关新闻通稿陆续发到各家媒体的时候,《独唱团》还没有进入销售渠道,除了创作团队,极少有人知道这本杂志到底什么样子。
细心人发现,此前作家许多余预购了120本《独唱团》以表示力挺韩寒。人们不禁疑问:怎么连书都还没拿到,就又“公开抵制”了?
7月7日上午,许多余发了一篇博客,旗帜鲜明地表态:“对韩寒和他的《独唱团》我是赞赏、钦慕和支持的……明眼人一眼就可看出,此乃张一一等人所为,对于其行为我不想也不必要做什么评价。”
这场闹剧最终被定性为“炒作”。为什么要炒作?
借市场热情期待杂志《独唱团》上市时炒作,显然是“出名”的最好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