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人物
一个美国医生在中国的传奇
2010-09-16 11:29 作者:曦 文

按照马海德的研究,19世纪西方的那种建麻风村落和聚居地的隔离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中国。他提出四个原则:不实行住院隔离,而是在社会上预防、治疗;各种药物配合使用而不是一种药,他尤其提倡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与康复并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不能光靠医生。

这些治疗方法大大加快了战胜麻风病的进程。1949年诊断出50万个麻风病例,到80年代初期,其中的80%已痊愈,发病率及复发率都大幅度下降。许多市县基本上消灭或是控制了麻风病。

但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依然不富足,防治麻风病所需要的治疗药物和资金依然缺乏。马海德向他的国外同行提供详细的报告和分析,并请求给予经济和技术的援助。1979年访问美国的时候,马海德就发动了为中国的麻风病者募捐的活动。从1981年起,他每年都出国,每次总要谈到麻风病,谈到在全世界只要互相理解与合作,麻风病是真正能够消灭的。

 
海滨拾贝也是一种爱好

到了1983年,马海德在麻风病防治中的成就已闻名于世界。1983年11月,他被提升为全国政协常委,同月,他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对外友好协会、宋庆龄基金会、国务院外国专家局联合颁发的荣誉证书,褒奖他五十年来对医务工作的贡献,并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举行庆祝宴会。他的老朋友邓颖超、邓小平都发表了讲话,对他赞扬备至。邓小平说:“五十年,不容易!”马海德自己并不在乎,真正使他愉快的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知道他、爱戴他。

马海德参与的国际活动越来越多,虽然身体不好,他依然旋风般地为麻风病而奔走。1985年,他又去了日本。他与日本的造船大亨笹河,以及笹河卫生基金会的其他人员进行了讨论。笹河曾是日本战犯,他向马海德承诺为中国麻风病治疗捐款,但是前提条件是见到邓小平。很为难的马海德把此话告诉了邓小平,邓小平问:“老马,这件事对你的麻风病有好处吗?有好处,我就见。”马海德点点头,于是笹河见到了邓小平。

 
邓小平向马海德祝酒

1986年,他依然积极地为麻风病而奔走。其中11月,他去纽约接受声誉极高的艾伯特·拉斯克的公众服务奖,这是该奖第一次授予中国公民。褒奖文上说:“马大夫贡献之重要性,能与消灭黄热病和鼠疫相比,而作为公共卫生控制性病的模范,是独一无二的。”

在他去世的那一年夏天的时候,他已经吃不进去任何东西了,但他还要去北戴河参加麻风防治外援计划座谈会,他说:“哪怕要爬着去,我也要参加。”

8月到北戴河时,他连水都喝不进了。许多参会的医生都记得,马老显得从未有过的消瘦与衰弱,拖着缓慢的步伐来到了会场,以微弱的声音坚持作了近一个小时的发言。会议结束后的那天晚上,他还坚持约见各地来参会的人员,很多人记得当时他已无力坐着,只能躺着。

当他从北戴河回到北京,他的儿子周幼马将他抱下火车时,幼马发现“他轻得很”。

9月,他对朋友沙波理说:“再有两年时间,我就能打败麻风病了。”

一直到最后,他还想着麻风病。儿子周幼马把他侄子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寄来的一笔捐款递给他,他轻声说:“捐给麻风病基金的,一定要交到基金会去。”

1988年10月3日,他去世了。唁电、唁函从世界各地如潮水般涌来。

如今,马海德基金会依旧为麻风病的治疗提供扶持和帮助,他的妻子苏菲和儿子周幼马一直延续着他的奋斗目标——消灭麻风病。

本文为纪念马海德诞辰100周年而做,以纪念他为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本文由马海德之子周幼马的口述,参考了苏平、苏菲的《马海德传》、沙波理的《马海德传》以及曾经跟随马海德一起工作过的医生们所撰写的回忆文章,编辑而成。



   上一页   1   2   3   4   5   6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