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生活在上海的常文驹一样,在上海交大执教的台湾著名媒体人赵怡说,他不用推荐,来看世博的台湾亲友,“每天络绎不绝”。
作为落户上海的台湾人,大家的情景彼此相似。赵怡每月都要回台湾,但常常因为订不上票作难。“即使虹桥机场开了新航班,也还是不够,从经济舱到头等舱一律客满。” 赵怡说。
赵怡认为,“媒体是影像的地球村。而世博则是实体的地球村”,实际的东西,同虚拟的东西比,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后天,弟弟要从台湾来,还有一些朋友计划从欧美过来。面对应接不暇的“观博者”,赵怡每天迎来送往,乐此不疲。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办世博,规模如此之大,人数这么多。台湾离得近,一定要来看,还可以顺便游览一下江南的城市。”赵怡跟朋友说。
游世博,有学问
“欢迎来上海看世博喔!”这是定居上海的台湾人邀约亲朋好友最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来世博看什么?“当然是独一无二的发明和震撼人心的科技精品。”台湾《当代设计》杂志主编黄小石判断说。他的同胞会对“前瞻性,未来性”的东西更有兴趣,“他们会喜欢德国馆、日本馆和英国馆”。
除了这些,黄小石建议,半年展期中2万多场表演,“要赶快去看”,很多时间安排在晚上,最凉爽的时候,“非常值得欣赏”。常文驹对演出也情有独钟,在他看来,“世博会最可贵的不是场馆等硬件,而是它的软件——演出!”
在上海交大执教的赵怡常常劝朋友,游世博,最好下午5点去,“看看夜场和夜幕中的建筑,即使不看馆内的展览,也值回票价了”。
因为世博会,外滩重新整修,整个上海成了地道的不夜城。夜幕中,黄浦江两岸的灯光连成一片,900只大功率彩灯在无线遥控下跳起灯光“芭蕾”,沪上最大最亮眼的动态景观灯光绵延1.5公里,园区内梦幻般的景观布置,让人会呆到打烊,很多参观者为此专门选择“游夜场”。
作为定居上海、立意作“小市民”的台湾博士,世博在赵怡看来,首先是视觉的享受,美不胜收,其次才谈得上资讯和知识性。
他每次都从马当路地铁进入世博园,沿着非洲广场一路走到欧洲、美洲、亚洲广场,看遍熟悉的国家,“还可以尝到天下美食”。
“进去后,还是有小世界的感觉”,赵怡说。他的世博游是“挑重点,分次数,白天和晚上各有各的看法,陆路和水路都有不同的感受”。
和许多游客一样,赵怡更喜欢夜景,“江边这么多各领风骚的民族文化建筑,气温低下来,队伍也短”。夜色中,黄浦江大桥和世博轴融成一个画面,有线有点,纵横其间,他感觉非常惊叹。
“这些场景白天会分散掉,晚上却很集中,有视觉的冲击力,灯光打得也很有技巧。”
在一个有限的园区,每天承载如此多的人流,赵怡说他“很想给它鼓掌”。
“每天40万人,多艰巨的任务!对台湾来说,我们一个城市,比如基隆,才30多万人。”
在上海交大教授解仑看来,“看世博也需要培训”。《移居上海》的主编常文驹颇有同感,“玩世博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学问,会玩跟不会玩差好远”。他的“游博线路”十分私人化,却极具参考性,比如水陆并行,浦东看完,乘轮渡转到浦西,顺便看看黄浦江两岸的景色。
“在这么小的地方,能看到各国的精华,难能可贵。”进了三趟世博园,园区到底是一个什么布局,常文驹已经了如指掌。他眼里的世博会安排巧妙,令人遐思:“中国馆在主轴线的旁边,台湾馆在主轴线的隔壁,相邻又相望,如同海峡两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