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职业与教育调查公司QS今年早些时候公布了2010亚洲大学前200名排行榜,这份在业内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榜单中,代表中国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两所高校——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均未进前10名,甚至比以往的名次还有所下降,北大位列第12,清华位列第15。而1991年创办的香港科技大学、1994年创建的香港城市大学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15位。
比这更糟糕的是,有研究者指出,大陆的大学正面临着“空校”危机。分析指出随着高中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减少,留学浪潮搭乘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币升值势头愈演愈烈,以及学生和家长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失望,中国大学的考生人数在未来十几年内很可能低于招生人数。
高三学生在复习功课准备高考
这似乎不是空穴来风。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市报名高考的人数比去年减少近1.6万,北京市人降幅达20%,未来还有可能继续下降。而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了22.9万人,比上一年度增长了27.5%,并预测未来还将持续增长。
“在2003年之前,我们中心办出国的孩子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高中成绩不理想,对国内高考模式也不适应。至少,参加国内高考很难录取到较为满意的学校,于是选择出国开辟一条崭新道路。”留学顾问雷琴说。行情在这几年有所改观,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开始选择到国外去读本科。“客观地说,这些学生参加高考完全可以读国内一流高校,但他们却似乎更钟情于西方教学方式。”雷琴说。
中国社科院早在2008年就发出警告: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
信心的丧失
事实上,内陆大学早已有了紧迫感,各高校的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着,向欧美学习成为共同的思路。以北大为例,1994年北大实施了系改院的变革。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变革中最重要的举措是实施了通才教育,通才教育为欧美大学所普遍遵循。所谓“通才教育”实际是指,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先不划分专业系所,而是学习该院所有门类的基础课,然后在大四阶段再分到系所进行专项论文研究。“这样做的结果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成为一个全面型的人才。”北大化学系一位教授说。
然而,也并不是所有改革都是成功的。2003年,在校长许智宏的支持下,北大又出台了一套新的用人制度改革方案。方案的核心内容是:首先,力争打破大学教师的铁饭碗。其次,力争解决学术近亲繁殖问题,让人才流动起来,提升学科竞争力。虽然这次变革的目标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赞许,但是由于其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未切中要害而没有获得应有的效果。
2010年的北大再次推出“校长推荐制”,试图改革招生制度,把以前的保送生制度改由各中学校长向北大举荐人才,然而此举也饱受批评,批评者认为,这只是显示了在与欧美以及香港的大学的生源争夺战中,北大的不自信,只是先下手为强的抢夺毕业生之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大学的各种改革措施让人们眼花缭乱,建成一流大学的时间表却不断在推迟,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还有很多毕业生觉得上大学学无所用……这些都让人们开始思考大学怎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