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要为学生负责
“我在学校从来没有外教的身影,课程都由中国老师来讲。”原本在青岛某高校攻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艺术设计专业的小孙说,“合作的海外学校为澳大利某大学,入学时,校方说这个学校在澳洲是个不错的大学,但经过咨询才知道这所学校在澳洲根本没有名气,并且也没有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在上到大三的时候,小孙坚决转学,“但是学校并不退回已交的学费”。
“从中外合作办学退学转过来的学生,我们碰到了好几个,许多家长和学生认为只要在国内上了合作办学,就能够顺利地留学海外,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合作办学并不能降低入读海外大学的门槛。学生在完成国内的课业之后,依然要达到国外大学的入学要求才能到海外学习。”华恒教育的宋老师介绍。
“像小孙这样的情况的确存在,关键是在于办学机构自身。”外交学院的王晔老师说。
现在经教育部审核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有一千三百多个,但是,在市面上打着合作办学的招牌来招生的“合作招生”学校远不止这些。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北京就有28所高校有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其中很多是由某个院系来办的,有的甚至一个学校有好几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其实这些都是‘合作招生’”,只要中外双方都有办学能力就可以合作办学。”王晔说,“但无论是经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是‘合作招生’都肯定是由一些知名大学来办的,都是有一定的办学能力的。主要还是要看办学机构是否用心地为学生负责。”“我国高校的教育资源毕竟有限,很多人考不上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是给孩子们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在教育部承认的办学模式中,除了民办大学、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职业学校、出国留学外,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一个重要的选择。
2010年1月底,教育部恢复了自2006年已中断了约四年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增多已成必然趋势,也将给学生和家长更多的选择。
新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中外合作办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的中外合作机构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