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式人才培养”也是众多民办高校多年来的口号。但王建告诉记者,根据自己4年的观察,除了极个别的专业,民办大学大部分专业无论是硬件、师资还是就业与这一口号相距甚远,“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
蒋国华并不否认这一点,他表示,二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民办大学毕业生其实和公办大学毕业生一样缺乏职业能力,再加上其“民办大学毕业”的身份和缺乏官方承认的文凭,从而始终处于“比较劣势”;而这种状况反过来又成了一种口口相传的负面广告,动摇乃至吓阻了成千上万的落榜学子走进民办大学校园的信心和决心。
“民办高校有两端:一端是学生,一端是就业。只有把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就业技能的人,你才算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徐小平说。
打破尴尬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方平认为,相比于西方,中国民办大学的尴尬之处在于尚未确认公办高校的平等法律地位,其产权和正当权益都缺乏法律保障。
曾在南开大学任教的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意见征集座谈会上,对当前民办学校受到的种种限制提出质疑:
“迄今为止,我国民办学校还不能完全自主设置专业,自主决定学校的一切。民办学校的校名受限,设置专业受限,招生名额和招生资格受限,收费标准受限,甚至连学生回家买规定的半价火车票都受限。民办大学学校请的或选的党委书记不算数,要求党委书记由教育厅局派,并限制学校董事会只能任职两届,创业人、投资人的权益无法保证。”
今年7月8日,历时一年半、经过近四十轮修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明确表示将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等等。
这些方针及“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的表述,让民办大学的相关人士倍受鼓舞。
任玉岭回忆曾经的民办大学——南开大学在历史上的辉煌:抗日战争期间,与清华、北大在云南合办西南联大,为中国培养了李政道、杨振宁、陈省身等社会精英,后来又出了1个总理,2个副总理,4个委员长,6个副主席,70多个部长和100多个院士。
“民办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功不可没。我们国家的私立教育中断了几十年,是否是我们现在教育水平偏低,甚至与诺贝尔奖无缘的一个根源呢?我们应该通过进行教育改革,把民办教育的地位给大大提升一步,发挥出他们本来的活力。”任玉岭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