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专题
民办大学:在尴尬中求生存
2010-09-14 14:55 作者:丁小谷

1999年,中国大学开始实行扩招。那一年,张颖放弃了家乡当地师范院校的录取通知书,选择了刚刚创办7年的西安外事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只因感觉 “销售无处不在”。

“关于大学的记忆很多都模糊了,只有一句话始终没忘。一位社会经验丰富的老师叮嘱我们,如果毕业后有哪家公司愿意给你们上三险一金,就一定要好好在那干个三四年。”张颖说。

 
民办高校毕业生

这一忠告折射了民办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弱势和卑微地位——当年的就业竞争还尚未如今天这般激烈。因为这句话,张颖踏踏实实地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了四年,并很快成为了销售主管。事到如今,她依然感谢这句话带给她的坚持和好运。

而从北京某民办大学新闻专业毕业两年的王建(化名)则没有这么好的运气,最近他又失业了。

每一次重新找工作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社会上对民办大学的学历还是歧视的,不过没关系,我打算近期再考两个证。”王建说。尽管沮丧,务实的他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从野蛮生长到生存危机

从1980年著名教育学家乐天宇教授在湖南创办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算起,新中国的民办大学在跌跌撞撞中已走过了30个年头。

尽管截至2008年,全国已有民办高校640所,遍布29个省市自治区,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401.3万人,但民办大学的发展道路依然不甚平坦,甚至有学者感慨:“如此坎坷,如此狭窄。”

张颖和王建二人的入学时间刚好处于民办大学发展的两个重要转折点。

在1999年之前,中国的公办大学毛入学率仅为10%,民办大学出现得恰逢其时,圆了许多中小地区青年的大学梦。顺势而生的民办大学虽然是白手起家,但发展迅猛。

创办于1995年的西安欧亚学院起初挂靠在某学校名下,校舍改自鸡屋,老师都是从其他学校临时聘来。据校长胡建波回忆,在欧亚还只有几百名学生的时候,教育部的一位处长过来视察,“当我说发展目标是3年之内达到1万人的规模时,这位处长白了我一眼,他心里肯定认为我是疯子。”

生源的充足意味着资金的充足,众多民办高校抓住机会野蛮生长:贷款盖校舍,在全国设立办事处,高提成招生,甚至不惜为争夺生源大打出手。恶性竞争和虚假宣传等负面问题接踵而来——“轰炸式宣传、地毯式招生、放羊式管理、盲流式就业”,为人诟病。

2003年对于民办大学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国家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允许公办学校成立“独立学院”、允许名校办民校,将民办大学的生存空间逼到了角落。据有关部门统计,在2003年至2006年的短短三年多时间,独立学院从发展到318所,在校生146.70万人,远超过经过二十多年发展才形成的“正宗”(指完全靠民间资金举办)民办高等教育的学校278所、在校生133.79万人的规模。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