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专题
别了,高考!
2010-09-14 14:42 作者:本刊记者 乔天碧

许多寒门子弟陷入了“念了也考不上”、“考上也供不起”、“供起也找不到工作”的求学困境。2009年,重庆全市有一万多名高三学生没有报名高考,其中多数为农村学生。一位农村教育工作者表示,一些农村学生只能考取“三本”或“专二”(第二批录取的专科院校,一般为高职高专院校,分数线要比专科一批低)。近两年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难,促使成绩平平的农村学生决心弃考。

 
湖南姐妹高考获高分,家庭困难愁学费

农村孩子享有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而在高考的录取的工作中,城市孩子却往往可以享受到较低的录取分数线,这使得农家孩子在高考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在一些重点大学,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呈现下降趋势,通常不超过三分之一。中国在教育上巨大的城乡差距在高等教育阶段得到充分的显现,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差距随着学历的增加而逐渐加大,城市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的人口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学费高和就业难,是寒门子弟弃考的最主要原因。一位弃考的农村学生说:“在农村不吃不喝6年读不起大学。”《重庆晨报》的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每年平均消费在1.2万-1.5万元,4年下来需要五六万元。而在北京、上海等消费水平比较高的城市则需要七八万元之多。这一消费对于年平均收入刚逾五千元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而更为严峻的考验在毕业求职阶段,目前大学生毕业求职已经演变成需要整个家庭调动所有资源去应对的战斗。求职对于既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更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寒门弟子来说,可以说是未战已败。一位农家出身的大学生,父母为供其读大学,欠下了大量的外债,但是他毕业后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说:“如果再做个选择,我宁愿高中毕业不去读大学。至少家里不会欠那么多债!”

贫困农村家庭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其前途颇难预料。资深媒体人时言平认为,尽管有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声音,中国目前的教育培养模式仍是高考一元化的。放弃高考的学生,何去何从,有没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机构去培养他们,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中华民族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了,为了子女的教育,父母可以含辛茹苦,倾家荡产。百万学子放弃高考的背后可能是几百万个对高考感到失望的亲朋好友,这无疑是对中国高校的一个警示。《东方早报》评论说:弃考折射出当下教育面临的忧患。高校一味地加大硬件投入、扩充高校容量,而忽略了高校容纳能力的内涵式增长,势必增加了学生受教育的成本,提高了入大学的经济门槛;教育质量的下降导致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学生的就业难题;与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后一大截,却又被推到与国际先进教育共同竞争的平台上,国内的大学必然面临着信任危机。



   上一页   1   2   3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