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的毕业生张晶(化名)选择到美国读大学是因为,她认为美国的课程更注重实践,不仅可以学到一技之长,还可以提高英语水平。她认为:“当今社会不需要拿着一摞学历证明的‘书呆子’,而是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人。”
大学教育无用论
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变的同时,带来了大学生身份“含金量”的下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农民工就业和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问题相提并论,摆在温家宝总理的心中。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六百三十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百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有观点将高考弃考的原因归结为“知识无用论”的抬头,其实,更确切的表述可能应该是“大学教育无用论”。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是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作为“蚁族”的艰辛。大学毕业不再意味着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对于农家子弟也不再意味着可以拥有城市的户籍和城市人的生活。人们开始思索高考和大学教育的意义。有一位家长评价中国的高等教育是没有“售后服务的”,对所制造的产品(毕业生)概不负责。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南京中华中学考点的考生
广东一位弃考的学生表示:“我的学习成绩并不优秀,又是农村的孩子,在这个讲求成绩和背景的社会中,如果我考不上重点大学,那么在大城市就业对于我这样既没有关系、能力又一般的学生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而且我对现在大学里的教育并没有足够的信心。我甚至不能肯定努力学习之后,会不会有一份工作是属于我的。”
毕业于广东省惠东县一所重点中学的李伟强,尽管成绩可以就读“二本”院校(一般的综合大学),但是他放弃了。在中国的一千五百余所高等院校中有一百三十余所重点大学,即所谓的“一本”。他说:“如果你能考到600分以上,那么上大学这个成本是划算的,但如果只能考到500分的话,没有什么用处。”他认为与其花4年时间读二流大学,还不如去工作,“4年里可以积累多少经验啊”。李伟强对媒体表示:“放弃高考,不等于放弃人生。大学无非就是多学一点专业知识,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我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掌握专业知识,但生活技能和社会经验上大学是学不到的。我可以从低做起,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和资金,哪怕干个20年我应当可以创业了。”
2008年高中毕业的沈阳学生孙毓(化名)没有参加高考,而是选择在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烹饪。他对媒体表示:“我高中时候成绩并不太好,几次模拟分数就在‘三本’(即本科三批院校,一般为民办院校、普通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和部分院校的合作办学专业等,通常收费较高。)的边缘,并且家里条件也不是特别宽裕,所以我感觉放弃高考对我来说,没什么不好的。”孙毓说,如果就读“三本”院校4年下来各种费用大约需要八万元,还面临就业问题,而他目前就读的学校每年一万元左右,毕业当年年收入就有三四万元,“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
收费相对较低,未来工作有更多保障的职业教育成为一些高中毕业生的选择。一位放弃高考,准备学习动漫设计,考国家级资格证书的学生说:“从长远上看,这可比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更有用。”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学院招生办副主任蒋海红表示,受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读普通大学最终可能还是找不到工作,这令许多学生和家长考虑得更现实,去一些实用型学校学一门有市场需求的技术。
据《时代商报》报道,一些高三班主任老师并不反对学生放弃高考。他们认为,由于目前高考的录取方式,即使考生考取了理想的学校,在专业的选择上却没有太大余地,很有可能会就读自己没有多大兴趣的专业,最终影响未来的就业和发展。一位老师表示:“所以还不如多元化地考虑问题,如果家里条件允许,去国外读书或是去专业的技术学院学技术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被大学放弃
在弃考者中,除了那些成绩优异、瞄准国际名校的、家庭条件好的大城市的学生,更多的来自贫困的农村家庭和城市的低收入家庭。如果说前者放弃高考,是为了更好的规划人生,后者放弃高考则实属无奈之举,某种程度上,他们是“被放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