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积极采取一系列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中国林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了持续 “双增长”。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显示,目前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提前两年实现2010年森林覆盖率20%的目标,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公顷,蓄积19.61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列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列世界第6位,人工林面积继续位居世界首位。与第六次清查结果相比,中国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上升2.15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5立方米,混交林比例上升9.17个百分点,森林资源质量稳步提高。
湖北宜昌市市民在城市绿地上休息。近年来,中国加大城市绿化覆盖率,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林业不仅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建设用材,也为人民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大量的能源,而且吸收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在应对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专家估算:1980-2005年,中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46.8亿吨,通过控制毁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亿吨,两项合计51.1亿吨,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重要贡献。2007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表明,2004年中国森林植被净吸收了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当年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目前,中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78.11亿吨。
今后将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国际社会宣布中国“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为确保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采取更加积极有效措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着力推进森林经营,全力加强森林保护,努力增加森林碳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新贡献。
积极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碳汇能力。中国尚有6亿多亩宜林荒山荒地以及相当数量的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等可用于植树造林。按照中央政府确定的林业中长期发展目标,经过努力,到202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20.36%提高到23%,到2050年提高到26%以上。届时,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将会得到较大提高。
大力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碳汇功能。中国森林资源质量总体偏低,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85.8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49.0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专家分析:“中国现有森林植被资源的碳储量只相当于其潜在碳储量的44.3%”。因此强化森林经营管理,单位面积林分生长量将有可能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大大增加现有森林植被的碳汇能力。
突出加强森林保护,减少森林碳排放。通过严格控制乱征乱占林地和乱砍滥伐林木等毁林活动,可减少森林碳排放;通过在森林采伐作业过程中采取科学规划和低强度作业措施,可减少因采伐对地被物和森林土壤的破坏而导致的碳排放;通过实行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治理模式,将大大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碳排放,提高森林土壤固碳能力;通过强化对森林的健康经营和林中可燃物有效管理,建立森林火灾、病虫害预警系统等措施,有效控制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将明显减少森林碳排放。
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积极促进节能减排。FAO研究显示,到本世纪中叶,生物质能源将占全球总能耗的50%以上。据统计,中国每年可能源化利用的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废弃物达3亿多吨,如全部利用,约可替代2亿吨标准煤。同时,利用现有宜林荒山荒地和盐碱地、矿山复垦地等难利用地,还可定向培育一部分能源林。这些都将有助于增加林木生物质能源供应,提高替代化石能源的比例,从而有利于减少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适当增加木材使用,增加木质林产品碳储量。木材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所耗能源,大大低于制造铁、铝等材料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用木材部分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可以增加碳贮存,而且还能减少使用化石能源生产原材料所产生的碳排放。森林树木在其生长周期内可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做成木制品后只要不腐烂不燃烧,就能长期固定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很多木制品固碳时间甚至可达数十上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