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工作组是几个工作组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出席会议的有上百人。各代表团中有许多经济专家、能源专家、法律专家, 会议争论最激烈, 政治性也最强。其中多数人以后参加了框架公约的谈判。
在IPCC成立的初期,IPCC及其各工作组都制定了工作计划,会议多而工作紧。第三工作组会议尤其多, 每两三个月就一次。目标就是测算全球和各国二氧化碳等温室的排放量, 估算何时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将比工业革命前倍增。在此情景的基础上, 由第一工作组利用气候模式计算出全球气温增加的幅度, 并提出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则据此提出气候变暖后可能造成的后果及影响。第三工作组则在第二工作组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幅度,以降低全球气温上升的速度等。
参与了IPCC的工作后,我意识到此事关系重大,不是某一两个部门所能承担得了的,还非得要有各有关部门参与不可。我们决定直接找各有关部门领导汇报, 经与气象局各位领导商量,我们先后向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能源部的领导以及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作了汇报,还专门向外交部国际司司长和条法司司长作了汇报。经各有关部门协商,同意成立一个 “气候变化协调领导小组“, 由科委常务副主任李绪鄂任组长, 气象局邹竞蒙局长任副组长, 我任办公室主任来组织协调参与IPCC活动的有关问题。经过协调, 从1989年下半年起, IPCC的中国正式代表由邹竞蒙出任, IPCC第一工作组由大气所曾庆存同志牵头;第二工作组由环保局牵头和组团出席, 第三工作组仍由气象局牵头, 因为我还是第三工作组的副主席。能源部派谢少雄司长、科委派白副司长、环保局派叶汝裘副局长、计委派高广生、外交部派条法司苏伟同志等参加,应该说这个工作班子的阵容还比较强。
参加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
到了1990年上半年, IPCC各工作组的工作告一段落, 就着手筹备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所谓IPCC工作告一段落, 主要是指第三工作组根据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的速度, 推算出到2030年前后, 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如不加以限制, 将比工业革命前倍增, 而第一工作组则据此推算出届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5—4.5℃。这样就完成了IPCC的第一次科学评估报告。
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于1990年11月上旬在日内瓦召开, 这次大会由WMO和UNEP共同发起。比起第一次气候大会, 范围更广,有137个国家参加;有许多政府首脑出席, 规格很高;发表了大会的宣言, 影响更为深远。
2009年9月2日,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在德国柏林将1000个小冰人被放置在御林广场的台阶上慢慢融化成水,希望以此举能引起公众对于全球变暖的关注。
会议分两个阶段召开。第一阶段是科学大会, 由各国著名气候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出席。实际上是修改和认可 IPCC 第一工作组的第一次评估报告。我国出席会议的有: 叶笃正、曾庆存、骆继宾、张家诚、刘春蓁、屠其璞、赵宗慈等十人。第二阶段会议是高官会, 由各国的部长们发言,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委员宋健也在会上发了言,阐明了我国政府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另有半天是政府首脑发言, 包括约旦国王、英国首相、瑞士联邦政府主席等六位首脑发表演说。实际上,这一阶段的会议成了政府首脑关于气候变化的论坛。这次大会认可和批准了IPCC两年来的工作成果,并据此向世界各国宣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影响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重大问题,需要由各国政府积极参与,并采取有力行动,共同应对。这次大会受到全球各国媒体的重视和大力宣扬,在全球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舆论宣传, 气候变化问题并从此逐渐深入民间。
这次大会通过了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部长会议宣言》。宣言指出:“不应以科学上尚无充分把握为由,而不推行经济上可行的措施,以防止此种环境的恶化。”同时,正式倡议和要求当年的联合国第45届大会“就进一步开展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途径、办法和方式做出决定,毫不迟疑地开始此种谈判,供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时批准和签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