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继宾,曾经出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对策工作组第二副主席、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五次谈判。
他将告诉你,第一次谈判在哪里举行、哪些国家对减排最为积极、哪些国家极力反对、人均排放的概念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怎么来的、该公约有多少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签署、联合国五常哪国最先签署。
他说,我国唐朝更热宋朝更冷,温室气体不是气候变暖的唯一因素,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不会失去意义。
且看他的——
当年亲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由来
骆继宾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一直是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基础。这一原则的正式确立应该是在1992年,那一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正式批准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第四条正式明确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就这个公约来说,这是联合国在保护人类环境方面做出的一项最重大的国际公约,其深远意义将会在今后几十年逐渐显现出来。就气象领域而言, 这更是一个空前未有的由联合国制订并具有政治经济意义的气候方面的国际公约。
这个公约从酝酿、发起、起草、谈判, 到批准和签署,经历了几年的时间。在整个过程中, 中国政府始终是认真和积极的,也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个重要角色,还常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我本人有幸参与了这一过程的活动,愿意就这一过程作些回顾。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f Climate Chang,简称IPCC)开始酝酿和孕育出来的,所以谈“公约”就必须先从IPCC的建立谈起。
气候变暖成为主流论点
气候变化长期以来一直是气候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气候的偏暖或偏冷也为气候学家们所关注和研究。1972年,我国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发表了他最后的一篇重要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就是一个例证。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 世界许多国家包括我国都遭遇到了严冬,当时世界气候学界也曾有过一番热议。
在随后的几年中,欧洲, 特别是瑞典气候学家就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引起气候变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并逐渐为科学界所重视。气候学界变得活跃起来。为此, “世界气象组织”(WMO)在1979年2月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大会提出了人类活动将影响气候的论点。
八十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气象界,包括许多著名的研究机构、大学以及气象学家纷纷转向气候变化和气候模拟的研究。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逐渐成为主流论点, 虽然各家所推算出的变暖的程度有所不同。与此同时,对全球气候变暖后可能出现的影响及后果也有不少论述。这引起一些国家的政府和媒体的关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 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在1988年经各自的执行理事会批准,决定共同发起成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IPCC的成立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各国学术界的研讨上,而应该上升为由各国政府来协商和研究是否需要采取共同的措施和行动来加以应对,并需要为此做出某些实质性的建议和决策。
代表中国出席IPCC成立大会
IPCC 于1988年11月在日内瓦举行成立大会,我作为中国政府的代表出席了IPCC的这次大会。会议决定委员会下设立三个工作组,即:第一工作组, 又称科学工作组;第二工作组, 又称气候变化影响工作组;第三工作组, 又称对策工作组。
经过协商和选举: 瑞典的波林(Bolin)教授当选为委员会的主席。他是位具有国际声望的气象学家, 又是瑞典国王的科学顾问,从五十年代末就开始研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他出任主席是众望所归。英国气象局长霍顿教授任第一工作组主席。苏联水文气象局长任第二工作组主席。第三工作组由美国的助理国务卿奔舍尔(Bencil)任主席, 此人后来改任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主任;第三工作组的第一副主席是加拿大环境部副部长兼气象局长汤斯威尔女士(Downsville), 此人后来出任联合国环境署[UNEP]的总干事;第二副主席是我。推举我出任第三工作组副主席也说明各国期望中国在IPCC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