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2009年9月起,人民大学文化遗产法研究所博士生郭萍作为志愿者加入了为期一年半的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CHP)组织的“阿尔村羌文化保护”的活动,此文是她参加第一阶段活动的真实记录。阿尔村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是一个羌族文化村落。羌族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不仅严重损坏村寨的房屋等建筑,带来文化上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实际上,在地震前,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羌族文化已经濒于消失边缘。CHP的“阿尔村羌文化保护”活动,希望呼唤起羌族人文化保护的自觉。
CHP成立已经有10年,是一家完全依靠捐助来维持运作的民间文化保护团体。近5年来,他们相继进行了云南勐马傣族文化保护、 贵州从江文化保护,以及正在进行中的四川阿尔村羌族文化保护等活动,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离开阿尔村已经近半年,然而汶川县城随处可闻的推土机的轰鸣声与卖桔子姑娘的叫卖声,阿尔村余老伯家院外淙淙的溪水声和雪中独立的水磨坊,云雾缠绕的远山以及高处默默耸立的千年羌碉,至今仍历历在目、在耳、在心。山谷中不缺的是呼呼的风声,和着羌历年那天厚重沧桑的羊皮鼓节奏,在漫天大雪中飘散开来……
2009年11月5日,羌族释比传人到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现场讲解并演示羌族文化
阿尔村位于川西高原东部岷江上游的深山峡谷中,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是羌族民俗文化保留得最完整的少数几个羌寨之一,有“云端的阿尔村”、“羌文化的活标本”之称。“5·12”汶川大地震过后,阿尔村受到广泛的关注,虽然村民们房屋的重建因为有了外来资金的注入似乎变得不那么艰难了,但与此同时,整个羌寨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的重建却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更多的影响。
我们团队有7人,既有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的专家,又有田野调查经验丰富、本身即为羌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新秀,还有熟悉影像记录的电影学院高材生,还有我们——法律人士。不仅如此,我们还联系到一位汶川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请他担任当地的项目负责人。这位当地文化馆馆员对汶川尤其是阿尔村的羌文化保护现状十分了解,与村民们相处融洽,对项目的实施给予极大的帮助。
最初的复杂准备
文化保护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这从我们最初一系列复杂的准备中就可见一斑。首先是理念的准备,CHP的理念是:将阿尔村人视为项目的主体,引导、动员阿尔村人保护他们自己的文化遗产。这个理念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被一再提及。
阿尔村村民在灶台上郑重签名呼吁修缮千年羌碉
然后是心理准备和文化准备。CHP先派出了由3名志愿者组成的先遣小组。先遣小组用5天时间,走访了许多村民,并发展了第一批村民志愿者,称为“核心志愿者”。他们不仅是整个项目实施的骨干力量,也是我们这些外来志愿者与当地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回京后,先遣小组撰写了一份内容详实的《阿尔村羌文化保护项目首次考察报告》,并由此制定了后来的实施计划。这份考察报告让我们这些即将去阿尔村的人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包括可能面临的困难等。同时先遣小组还勾划出许多更细微却有可能影响活动效果的因素,比如宗教、风俗等,为我们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打下基础。为了增强当地人保护文化的荣誉感和认同感,先遣小组还请人为所有人,包括当地村民志愿者们设计了徽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