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深色区域为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项目的区域所在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安城区加速扩容,有了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了高新区。城市的整个发展规划早已扩展到三环以外,但是位于二环以里的大明宫却依然保持了60年代的模样,唯一的变化是激增的流动人口。“相对于西安市内的其他大遗址来说,大明宫遗址面积还算是小的,不过人口却最密集。” 葛超说。
对于有着3100年建城历史、13朝古都的西安来说,地下的文物之丰富是触手可及,这里的大遗址不仅有大明宫,还有秦代阿房宫遗址、汉代长安城遗址等,占地108平方公里(西安总面积近一万平方公里)。
连修建地铁都要上报国家文物局的西安,由于城市用地的急剧扩张,曾经处于偏远的大遗址所在区已经成为城市的核心区,终于到了再也无法绕开那些古迹的时候。
“过去,尽管我们也想改变遗址的面貌,还遗址一个尊严,但是苦于经济不发达、缺钱;现在我们有钱了,就要还历史一个尊严。我们将大遗址科学地保护,合理地利用,让它不要成为城市发展的负担,而成为一个新的增长极。”西安市副市长段先念说,他在西安的城市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资金是症结所在
正如段先念所说,对于大遗址保护和改造的症结就是资金。
大明宫遗址3.2平方公里范围内,共拆迁了350万平方米的建筑,涉及10万民众。
“仅这10万人的拆迁我们就花了84亿。我们要让这些老百姓既改善生活质量,还要住在离遗址不远的地方,让他们能享受到建成遗址公园的成果。毕竟他们曾经为了保护这些遗址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段先念说。然而这还仅是一小部分,整个改造的区域将近二十平方公里。“我们整个保护和改造的资本将达到180亿元。”
设计大师张锦秋和她设计的上海世博会大明宫馆
相对于西安市2009年一百六十多亿元的财政收入来说,这是一笔天文数字。
筹钱的重要途径是引起大开发商的兴趣。西安采用的是副市长段先念的“倒序法”,即由政府举债进行先期的征地、区域规划并进行相应公共设施建设,然后再拍卖土地回收资金。他们的观点很明确:“土地的价值在环境,环境提升产业理念。”这个看上去很简单的观念,却是11年成败经验的积累。
在进行大明宫遗址改造项目之前,段先念已经成功地运作了大雁塔北广场、大唐不夜城和大唐芙蓉园等大型历史文化项目。其中投资13亿元的大唐芙蓉园项目,净赚了40亿元。正是有了成功的经验和前期资金的积累,让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与改造成为现实。
“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历史的辉煌可以在商业开发中转化为一种文化复兴,并重塑现在的城市文化。这是一种新的产业模式,历史的价值完全可以通过文化复兴而变成产业增值。”西安曲江大明宫保护改造办公室副主任任西安意味深长地说。
“虽然大明宫遗址还没开放,但最近,地价就像股票一样飞速上涨,每星期涨个两三回,以前每平方米也就2000元,这半年已经涨到4000元了,还在往上涨。(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西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63元。)”任职民企高管的关文说,他一直想从拥挤的西安老城区里搬出来。
|